说实话,刚看到工信部等八个部门联合发布方案,有条件批准L3级自动驾驶车型生产准入这事儿,我脑袋里第一个反应是——这步终于迈出去了。去年盘和林说智能驾驶已经在一些城市商用试点,这会儿政策给撑腰,我感觉智能网联汽车真有机会从概念车变成常见车了。
那天和修理厂小王聊天,他吐槽:有辆L3车进来故障,系统老跳警告,车主扯着嗓子问我‘这机器到底管不管用?’我听着就觉得,车还没普及,事故和故障都是必经的阵痛期。这就跟咱买手机,Android和苹果刚开始系统老出bug似的,得先容忍,才可能越来越顺手。
据我粗略算,整个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是3230万辆,新能源要占1550万辆,差不多一半(数据来源于体感和官方公布)。涨幅20%听着很激动,但我怕供应链卡壳。毕竟电池芯片这些核心零部件,生产和交付稳定性还没完全解决。你说,电池更新换代频繁,固态电池啥时候能稳定量产?我倒是听说某企业今年年底前想小规模投产,但(这段先按下不表)——技术成熟度和成本控制都是大问题。
说到成本,昨天和同行做了个小计算。以同级别燃油车和纯电动SUV对比,新能源车百公里保养成本大概比燃油车低30%-40%(样本有限,体感估算),但初期购车成本要高出至少15%。近期厂家推出以旧换新和购车补贴政策,挺能缓解这股买新车钱包紧张的情绪。你有没有感觉,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不再盲目追求智能或者新能源的属性,反倒是实用性和成本成为决定因素。我常跟销售妹妹说:别光卖亮点,要告诉用户买这车到底省了啥、方便了啥。
但L3级自动驾驶的真正差别在哪?我自己开过两个同价位的智能车型,一个是L2系统+辅助,另一个声称部分场景L3可用。L2版是你得一直盯着屏幕,手得放方向盘,系统帮你减轻压力,但卡点多。L3系车那种半自动驾驶,在高速公路这种定场景下,系统能自动接管一段路,我体验时竟然能稍微松手看了看仪表盘边上的导航,差点睡意上来,真有点司机休假的感觉。只是,L3就算支持脱手,司机现场还是必须时刻警觉,三秒让你马上接管,那实际操控体验和L2差不多,但心理负担减轻了不少。你觉得,这种体验够成熟了吗?
说到这里,之前我脑海里还以为智能驾驶越高阶,车联网和芯片性能决定一切,后来想想不全对。供应链的稳定性才是真的基础。想象你做个复杂建筑,设计图精美,但工地材料供应断断续续,工人不给力,光靠设计图好也造不出好房子。车企和零部件厂商就像那工人和材料商,迟迟供不上货,政策高喊创新也难。近期行业内很多企业供应链账期延长,现金流紧张,影响产能释放,这点《方案》提到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很关键。你说,这些话听着云淡风轻,却是要命的事。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了一条不起眼的细节:北斗系统的规模化应用被重点强调。感觉这不只是为定位导航,更关乎自动驾驶数据链的精准和安全。毕竟自动驾驶得随时知道自己在哪,不像人靠感觉走路,机器出错易造成事故。你有没有想过,自动驾驶背后的技术为什么要靠国家级定位系统支持?
回头说回L3,我对有条件批准的理解是不是太宽泛了?之前就是说L3可以在限制条件下自动驾驶,但严格限制条件实际上意味着用车场景有限。到真正全面普及,还得看车能不能克服复杂多变的路况和环境,我心里还有点打鼓。这不就像说手机功能强大,但信号不稳、耗电快一样,让人期待和茫然夹杂在一起。
电动车就是电动车,咋还叫新能源?,这话我听着挺逗。新能源多半是专家整出来的概念,实际用车感受和传统电动车没啥区别。你觉得这种命名上的博弈,消费者在意吗?我倒觉得,落脚点还是性能和成本。业内人都嫌麻烦,不如直接用电动车名号,省得绕弯。
其实我最好奇的,是这套由八部门联合背书的《工作方案》,到底能不能带来汽车行业质的飞跃?甚至在和美国的智驾竞赛中占点优势?毕竟越早批准上路,数据积累越快,迭代空间越大,这是明显事实。但真要让广大车主信任L3,还离不开法律法规完善和市场长期磨合。
说到这里,我忽然卡壳了——自动驾驶的安全事故责任划分,保险怎么跟上?法律层面的问题,真比技术还头疼。政策给力没错,但路还长着呢。
最近朋友圈里的一个修理工兄弟插话:你看,那些OTA升级动不动就推送,大多数车主根本不想升级,担心系统越变越乱,反而得频繁跑服务站。这点你有木有感触?OTA升级在智能网联车里,是双刃剑。也许不断更新就意味着技术进步,但也伴随不稳定体验。你选车时,会考虑这点吗?
现在买辆智能网联车,等于买了未来的实验室设备,得先带点流汗和焦虑的成本。这实验室会不会变成马拉松的跑道?还是仅仅个短暂的试验场?L3真能让驾驶这件事更轻松,还是只会揉碎人们的焦虑和期望?窗外发动机转速表微微跳动,这声音下,未来的路该咋走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