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了一辆宝来1.6手自一体,自吸+6AT,别说,挺平淡却耐用得让人舒服。那天和朋友聊天,他问:你说这个自吸发动机是不是就鸡肋?涡轮才火热着呢。我笑了笑,看了看他那辆大价位的车,感觉还是实实在在的。
你知道吗?我估摸着,自吸发动机的故障率比涡轮增压低一半到三分之一(体感,样本少),这是我给自己夹的坚持原则区间,别说,跟修理工聊天时他也这么说的。反正我觉得就像蒸馏酒,纯粹,不容易乱跑偏。
更别说,涡轮增压那些高转速跑得快,但真正跑个十几年,能尾气达标的车少得可怜。咱们平常市区吭哧吭哧,谁有那么多时间折腾涡轮的积碳、漏油?就像我一朋友说:‘我就喜欢老油条,保险一点,少出乱子。’涡轮那个结构复杂,就像快递柜里堆满了不同的卡扣,装一堆细节,出了问题修不修?估算,维修费用会在600到800元之间(估算/体感,样本有限),比自吸的成本高不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家庭用车都还喜欢自吸+AT?是不是因为它真就是要省心?修车师傅说:‘自吸发动机就像老式机械钟表,零件少,走得还算稳,按时换换机油,能陪你跑上十万八万。’ 至于AT变速箱,结构其实也简单,液力变矩器+行星齿轮,就像老式保险箱,越用越踏实。
但我得收回来点(这段先按下不表),现代车型也在用双离合,反应快得很,但你问我,哪个车贮存耐久?坦白说,还真是自吸加AT的黄金搭档。这两天我翻了翻车检记录,引人注意的是:购买了5年以上、行驶超过30万公里的家庭车,自吸+AT的比重特别高。
我曾经问过修理工:这组合是不是就一定能跑得长?他眯着眼笑:‘只要你不折腾,一直咬紧牙关挺过来,基本不用想大修。’ 这个我相信,久而久之,我发觉:低转高扭的自吸,配上平顺的AT,就像给动力衣服装了个缓冲垫,启停不觉得颠簸。
我们知道,自动变速箱(尤其是爱信的)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已经像老牌餐厅,味道纯正。而CVT虽顺滑,但出了问题,修起来贵得狠。就拿我那朋友的车来说,最近突然异响,换油就省事多了,大概在500到1000元之间(估算),远比一换变速箱便宜。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照片里看到一台宝来,车龄15年了,油耗还在百公里7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你说,能开十几年还能尾气达标的车,靠的其实是这套可控的技术,很难下场。
至于耐用性,简直不用说。你问我:是不是跑得越远,越明显?我觉得,跑个30万公里,基本不做大修的自吸+AT组合,还是很普遍的。
你是不是觉得:‘那我买这种车,质量会不会随便?’ 实际上,匹配好的原厂调校,尤其是像EA211这样的成熟型号,养着养着,基本不用操心。还有你那熟悉的修理师傅,他总笑着强调:‘只要按时换油换滤清器,发动机和变速箱都能陪你走远路。’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是不是我们都容易被动力更强的涡轮吸引?但事实证明,动力只是表面,真正的耐用心脏还是自吸的老实货。
我还在想,有没有可能,很多人其实还不知道,车子开到十万公里以后,各种高压高转的涡轮和缸体,承受的压力竟然比自吸低多了(这猜测不太靠谱,估计得看结构和工作环境)。
哦,写到这,我真是开始怀疑:如果未来的车,真能无限续航,免维护,那才是真正的省心。但这一天还远呢。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过于新技术了?其实回头看,很多经典组合,才是最稳用的。就像我那朋友的家用车,150万公里都能跑到尾气达标,那才是真正的性价比。那个细节:晚上开车,看到引擎舱灯投在拂晓的街道上,那份踏实感油然而生。
你说,下一台车,你会考虑继续留在这个组合,还是会试试新鲜的涡轮或双离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