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这回又支棱起来了,咣当一下甩出120个网红点。这年头,哪个城市还没点拿得出手的“流量密码”?但扎心的是,今天爆款,明天凉凉,这热度来得迅猛,退得也快,咋才能让“网红”熬成“顶流”,常青不倒?
东风大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款,这次也喜提榜单。红砖房,大挑檐,直接把人拽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官宣是“大挑檐建筑”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成了城市icon。这话没毛病,但总觉得缺了点味儿。
琢磨琢磨,一个工业城市,把老厂房、老建筑捯饬捯饬,搞个“复古风”,这剧本是不是有点撞车?放眼全国,哪个城市还没几个“创意园区”、“文化弄堂”?都想分“工业旅游”这块蛋糕,可味道都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难免让人审美疲劳。
有人说,这是城市华丽转身的刚需,把“工业锈带”拗成“生活秀场”。这话听着带劲,可仔细一盘,这转型,到底服务于谁?是真心为了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还是为了招徕游客,盘活GDP?
站在金主爸爸的角度,当然是希望游客爆满,最好能把房价也拱上去。站在土著的角度,可能更care的是,这些网红打卡地,能不能实实在在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能不能提供更多的饭碗,而不是仅仅沦为咔嚓的背景板。
而且,这“网红”的定义,本身就有点飘忽。啥叫“网红”?是网上冲浪火了就算?还是得有独一份的文化底蕴,能持续吸粉?如果只是靠一时的噱头,靠几个烂梗,那这“网红”也太快餐了。
其实,长春这事儿,也暴露了一个普遍的痛点:地方政府搞旅游,往往急吼吼的,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城市包装成“旅游名片”。可旅游这玩意儿,不是靠几个“网红”就能撑腰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耕耘,是文化的沉淀,是服务的精进。
一味地照搬其他城市的套路,攒一些千篇一律的“网红”景点,恐怕很难真正圈粉。游客又不傻,他们追求的,是真正与众不同的体验,是能让他们铭记于心的文化符号。
不妨咂摸咂摸,东风大街的大挑檐,背后代表的是啥?是老工业基地的黄金时代,是几代人的青春和汗水。如果能把这些故事刨出来,把这些情怀注入到旅游产品里,或许才能真正触动心弦,让东风大街的“红”更持久一些。
归根结底,城市旅游,不能只惦记着“流量”,更要重视“留量”。只有真正把游客当成朋友,把城市当成家,才能让他们乐不思蜀,才能让“网红”变成“长红”。否则,今天你力捧一个“大挑檐”,明天游客就去别处打卡“摩天轮”了,到头来,镜花水月一场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