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

时间:2025.8.27-29

地址: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面积:30000平米

观众:20000+

全球加速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更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其中,同源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深刻改变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轨迹,成为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的核心力量。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一、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的内涵与范畴

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是指在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过程中,基于相同的技术原理、基础架构或核心组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协同作用的技术集合。这些技术在不同车型、不同应用场景中得以复用和拓展,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技术生态系统。其范畴涵盖了新能源汽车的 “三电” 系统(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技术(传感器、芯片、算法与软件)以及轻量化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

二、关键同源技术解析

(一)“三电” 系统同源技术

电池技术: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源,其技术的进步直接决定了汽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安全性能。以磷酸铁锂和三元锂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技术,是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选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作为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创新典范,通过独特的长电芯、扁平化设计,在提升电池空间利用率和能量密度的同时,凭借磷酸铁锂材料本身的高稳定性,从结构和化学体系两方面保障了电池的安全性,有效解决了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担忧。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则聚焦于高镍三元材料体系的优化和 CTP 技术的深度创新,实现了高达 255Wh/kg 的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部分搭载麒麟电池的车型续航里程轻松突破 1000 公里,显著缓解了用户的 “里程焦虑”。此外,在快充技术方面,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探索,部分电池产品已能够实现 10 - 15 分钟将电量从 20% 充至 80%,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电机技术: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输出装置,其性能优劣直接影响车辆的动力表现和能效水平。永磁同步电机凭借高效、高功率密度和良好的调速性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特斯拉在 Model 3 和 Model Y 车型中采用的自研永磁同步电机,通过对电机绕组、磁钢材料以及冷却系统的精心优化,使电机效率高达 97% 以上,在增强动力性能的同时降低了能耗。比亚迪则依托自主研发的 IGBT 芯片,实现了对电机的精准控制。IGBT 芯片作为电机控制系统的核心,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机的响应速度和输出扭矩。比亚迪的 IGBT 芯片在降低导通电阻、提高开关速度等方面表现卓越,有力提升了电机的整体性能,使车辆在加速、爬坡等工况下动力充沛。

电控技术:电控系统犹如新能源汽车的 “大脑”,负责协调电池、电机以及整车各系统的运行。其中,电池管理系统(BMS)至关重要,它实时监测电池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运用精确算法对电池充放电进行控制,确保电池安全稳定运行,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蔚来汽车的 BMS 系统具备高精度的电池状态估算能力,能够将电池剩余电量(SOC)的估算误差控制在 3% 以内,为用户提供准确的续航信息。同时,通过智能热管理策略,在低温时对电池预热,高温时进行散热,使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温度区间。电机控制系统则依据驾驶员操作意图和车辆行驶工况,精确调控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实现高效动力输出。例如,小鹏汽车的智能电控系统能够根据不同驾驶模式(经济、舒适、运动等),自动调整电机控制策略,为用户带来多样化的驾驶体验。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二)智能化同源技术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新能源汽车实现智能化的基石,如同车辆的 “感知器官”。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在众多传感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摄像头通过获取车辆周围的视觉图像信息,借助图像识别算法识别道路标志、车辆、行人等目标物体。以特斯拉为例,其 Autopilot 辅助驾驶系统主要依赖摄像头视觉技术,通过 8 个摄像头从不同角度采集车辆周围环境信息,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对路况的精准感知,为辅助驾驶决策提供依据。毫米波雷达利用毫米波频段的电磁波,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角度,在雨、雾、雪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具有比摄像头更出色的性能表现。博世的中距离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可达 160 米,能够实时监测前方车辆的速度和距离变化,为自适应巡航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持。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反射光的时间来构建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图,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更精准地识别障碍物的形状和位置。小鹏汽车在部分车型中搭载激光雷达,结合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感知,大幅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芯片技术:芯片是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堪称新能源汽车的 “智慧内核”。随着自动驾驶等级的不断提升,对芯片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英伟达的 Orin 芯片拥有高达 254Tops 的算力,能够同时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海量数据,为复杂的自动驾驶算法提供强大运算支持。特斯拉凭借自研的 FSD 芯片,在算力和能耗比方面优势显著,其算力达到 144Tops,能够高效运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神经网络算法,实现对车辆的精准控制。此外,国内的地平线公司在汽车芯片领域成绩斐然,其研发的征程系列芯片采用先进的 AI 加速架构,具备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为国内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芯片解决方案。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算法与软件技术:算法与软件是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 “灵魂”。自动驾驶算法通过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做出决策并控制车辆行驶。例如,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道路上的各种物体,并预测其运动轨迹。同时,路径规划算法根据车辆位置、目标以及周围环境信息,规划出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在软件方面,智能座舱操作系统持续优化升级,为用户带来更便捷、智能的交互体验。比亚迪的 DiLink 系统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定制,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支持海量应用下载安装。用户可通过中控大屏实现车辆控制、多媒体娱乐、导航等多种功能,还能与手机无缝连接,实现远程控制车辆、查看车辆状态等功能。

(三)轻量化同源技术

轻量化技术对于新能源汽车提升续航里程、降低能耗具有重要意义。在材料应用方面,高强度钢、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宝马 i3 大量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相比传统钢质车身,重量大幅减轻,有效提升了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续航里程。在结构设计方面,拓扑优化、一体化压铸等先进设计与制造工艺不断涌现。特斯拉采用一体化压铸技术生产 Model Y 的车身底盘,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车身重量,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车身结构强度。这些轻量化技术在不同新能源汽车车型中得以推广应用,成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的重要同源技术。

三、同源技术在不同类型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实例

(一)纯电动汽车

以比亚迪汉 EV 为例,其在同源技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在 “三电” 系统上,搭载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结合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确保了电池的高安全性和长寿命,实现了高达 715 公里的续航里程(CLTC 工况)。采用的永磁同步电机配合高效电控系统,能够实现零百加速最快 3.9 秒的出色动力表现。在智能化方面,配备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结合比亚迪自研的智能驾驶辅助算法,实现了 L2 + 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保持、自动紧急制动等。同时,智能座舱搭载 DiLink 4.0 系统,拥有 15.6 英寸的自适应旋转悬浮 Pad,为用户带来流畅、丰富的智能交互体验。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沃尔沃的 XC90 T8 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典型代表。在电池技术上,配备容量为 18.8kWh 的锂离子电池,支持纯电续航里程达 59 公里(WLTP 工况),满足日常城市通勤的纯电需求。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发动机与电机通过先进的电控系统智能协作,根据不同行驶工况(起步、加速、巡航等)自动调整动力输出,实现了高效的燃油经济性和强劲的动力性能。在智能化方面,搭载沃尔沃的 Pilot Assis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辅助等功能,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增程式电动汽车

新岚图 FREE 作为增程式电动 SUV,在同源技术应用上独具特色。电池技术方面,采用容量为 33kWh 的三元锂电池,纯电续航里程可达 210 公里(CLTC 工况)。当电池电量较低时,1.5T 深度米勒循环增程器启动发电,为电池充电或直接为电机供电。在电机和电控方面,配备前后双电机,最大功率达到 360kW,配合先进电控系统,实现零百加速 4.8 秒的强劲动力。在智能化领域,搭载 8155 芯片,配合多个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以及超声波雷达,实现了 L2 + 级别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如智能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同时,智能座舱采用三联屏设计,配合丰富车机软件,为用户提供便捷、智能的驾乘体验。

2025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博览会-有驾

四、同源技术带来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一)优势

技术协同提升产品性能:新能源汽车的同源技术在电池、电机、电控以及智能化等领域相互协同,极大提升了产品性能。先进电池技术为电机提供稳定、高效电力支持,高性能电机和精准电控系统又能充分发挥电池性能优势,实现车辆动力性、续航里程和安全性的全面提升。智能化同源技术中的传感器、芯片和算法软件相互配合,使新能源汽车能够实现更精准的环境感知、快速的决策响应以及智能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驾驶感受。

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同源技术的应用使新能源汽车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复用,有效降低成本。例如,同一电池管理系统技术可应用于不同车型的电池管理,减少重复研发投入。同时,在零部件采购方面,由于同源技术下部分零部件具有通用性,车企可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拓展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随着同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场景得到极大拓展。智能化技术的进步使新能源汽车在智能物流、网约车、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例如,在智能物流领域,新能源物流车通过搭载先进的自动驾驶和智能调度系统,能够实现高效、精准的货物运输,降低物流成本。这不仅为新能源汽车企业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二)挑战

技术集成与优化难度大: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涉及多个复杂技术领域,实现不同技术之间的高效集成与优化面临巨大挑战。例如,在智能驾驶系统中,要实现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数据的融合,以及与芯片、算法的协同工作,需要解决数据同步、信息融合精度、系统稳定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同时,不同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成熟度不一致,也增加了技术集成的难度。

安全与可靠性问题突出: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安全与可靠性问题愈发突出。在电池安全方面,尽管技术不断进步,但电池热失控、起火等风险仍然存在。在智能驾驶安全方面,自动驾驶系统可能面临算法漏洞、传感器故障、网络攻击等安全隐患。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仅会对用户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也会影响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保障新能源汽车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与可靠性,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行业标准与法规不完善:目前,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行业标准、法规的制定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不同企业在技术应用和产品设计上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这给产品的兼容性、互联互通以及市场监管带来困难。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等,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一)技术创新持续突破

未来,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将在多个领域持续创新。在电池技术方面,固态电池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替代传统液态电解质,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以及更高安全性,预计能量密度将达到 400Wh/kg 以上,有望彻底解决新能源汽车的 “里程焦虑” 问题。在智能化领域,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等级将向 L4、L5 级迈进。同时,车路协同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其他车辆之间的信息交互,实现更高效、安全的交通出行。

(二)产业生态融合深化

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的发展将推动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商、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将加强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生态链。例如,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将在芯片研发、软件算法、智能座舱等领域发挥优势,与整车企业共同打造智能化、网联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同时,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产业的融合也将进一步加深,通过车电分离、电池回收利用、车辆与电网互动(V2G)等模式,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市场竞争格局重塑

随着同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塑。掌握核心同源技术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出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市场竞争将促使企业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此外,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在电池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望在全球市场取得更大的突破,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正引领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持续创新、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竞争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同源技术必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