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红打卡点撞图成罗生门:小米特斯拉“构图战争”背后的版权困局

一、九宫格照片引发的"视觉战争"

2025年7月20日,小米汽车官方微博发布的一张照片掀起轩然大波。画面中,小米SU7与高铁、飞机在上海虹桥枢纽同框,构成"三维交通矩阵"。戏剧性的是,该构图与特斯拉6月18日发布的宣传照高度相似,甚至被网友用AI技术制作出"换车不换景"的对比图。这场看似普通的视觉事件,却在48小时内演变为涉及版权、公关、商业伦理的多重博弈。

二、争议焦点的三大维度

1. 摄影伦理的"先来后到"

特斯拉先发布的照片成为舆论焦点,但摄影师张泽普的时间戳显示,他7月13日独立拍摄该场景时,小米SU7是偶然入镜。这种"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戏剧性,让"抄袭"指控陷入罗生门。

2. 公共空间的创作边界

上海李天桥作为网红打卡点,自2013年起就有摄影师在此拍摄交通工具同框场景。特斯拉、别克等品牌均曾使用类似构图,形成事实上的公共创作范式。这种"开放式灵感库"的存在,让版权归属变得模糊。

3. 商业传播的道德阈值

小米汽车事后联系摄影师免费转载,被质疑"蹭热度"。而特斯拉作为更早使用者,是否拥有某种"优先解释权"?这场争议暴露了品牌在利用公共摄影资源时的灰色地带。

三、法律专家的三重判定

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教授黎桦从专业角度拆解争议:

1. 机位非私有财产:网红打卡点的拍摄角度属于公共资源,不构成著作权保护对象

2. 创作独立性验证:摄影师提供的拍摄原图、时间戳及现场视频,证明创作过程独立

3. 商业使用合规性:小米未支付费用但获授权转载,符合《著作权法》第24条合理使用条款

这种"技术层面无侵权,传播层面有瑕疵"的判定,让事件陷入"合法不合理"的舆论困境。

四、公关博弈的"蝴蝶效应"

小米公关王化的"嫉妒使人面目全非"回应,被舆论场解构为三重隐喻:

- 行业视角:暗指竞争对手恶意炒作

- 粉丝文化:利用"米粉"的集体荣誉感

- 传播策略:用争议话题维持品牌热度

这种"攻击性回应"虽短期内提升话题度,但从长期看,可能加深品牌"过度营销"的刻板印象。数据显示,事件发酵期间小米汽车百度指数暴涨217%,但负面评价占比达43%。

五、数字时代的创作困局

这场"构图战争"折射出三大行业痛点:

1. 视觉创意的稀缺性危机:在短视频时代,优质创作场景被过度开发,导致"英雄所见略同"

2. 版权保护的技术滞后:AI生成图像、元宇宙场景等新形态,让传统版权体系捉襟见肘

3. 品牌传播的伦理失焦:流量至上思维下,企业陷入"不蹭热点等死,蹭了热点找死"的悖论

正如摄影评论家李楠所言:"当打卡点变成创意工厂,当流量成为唯一标准,我们正在见证视觉文化的内卷化生存。"

六、破局之道:构建新型创作生态

面对困局,或许可以尝试:

- 建立创作资源共享平台:标记热门拍摄点的使用记录,避免重复争议

- 推行"创作声明"制度:品牌使用公共场景时,主动标注创作灵感来源

- 发展"共生型传播"模式:不同品牌在同一地点的创作形成系列叙事,而非相互攻讦

结语:在模仿与创新之间

当AI绘画能在0.3秒内生成百万种构图,当网红经济催生出"视觉快餐"文化,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在数字时代,究竟何为原创?或许正如网友所言:"真正的创新,不在于避开所有相似,而在于赋予相似以新的灵魂。"

对于这场沸沸扬扬的"构图战争",你更倾向于法律判定还是舆论审判?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

当网红打卡点撞图成罗生门:小米特斯拉“构图战争”背后的版权困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