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境与问界并行发展
广汽集团和华为乾崑联手,正式发布了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品牌——“启境”。这可不是又一款“界”字开头的新车,而是官方认证的、专门为华为汽车BU的“HI Plus”模式量身打造的品牌名称。华为汽车BU负责产品定义、销售和生态建设,而广汽则负责整车平台和生产制造。双方还是一起办公、全流程打通,跟鸿蒙智行的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现在,“启境”和“问界”都开始冲30万以上的市场了,这是华为汽车业务第一次出现“境”和“界”两个品牌并行的局面。一边是华为车BU主导的HI Plus,另一边是终端BG主推的鸿蒙智行。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哪个才是华为汽车业务的“头号招牌”?
Hi Plus合作模式
“启境”这个品牌是广汽和华为乾崑一起搞出来的,但没被归到“界字辈”里。为啥呢?主要是因为华为和广汽之间的一系列签约,余承东都没参加。这说明这次合作可能不是那种深度绑定的模式。
这种新模式被外界称为“Hi Plus”,其实就是由华为车BU(汽车业务部)说了算,从产品定义、营销生态到IPD流程,全都是华为来主导。不过车企这边还是保留了一定的平台和制造话语权。之前只有阿维塔用过这种模式。
跟“鸿蒙智行”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五界”品牌可以进华为手机旗舰店展示。
用华为内部的说法,“启境”就像是车BU的“样板间”,而“问界”才是终端的“旗舰店”。前者更注重技术开放,后者更强调品牌闭环。
广汽选择走Hi Plus这条路,一方面避免被人说“出卖灵魂”,另一方面又能全系搭载华为的汽车解决方案,包括乾崑智驾ADS、鸿蒙座舱、途灵底盘等等。所以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技术躺赢”的最佳选择。
启境全系标配ADS 4 Ultra
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来说,就是:
根据官方透露的信息,“启境”这款新车的第一款车型,全系都会搭载华为最新的乾崑智驾ADS 4 Ultra版本。这套系统配备了四颗激光雷达和34个智慧传感器,能实现360度无死角的点云覆盖,就像给车子装上了“隐形墙”一样。
而且它还用了一整套端到端的大模型,专门针对高速场景设计,支持L3级别的自动驾驶,也就是说在设计规定的运行范围内,你可以放心脱手、甚至闭眼开车。
最厉害的是,它的平均接管里程达到了200公里,比之前的ADS 3版本提升了整整一倍。在雨天、雾天、逆光或者隧道这些复杂环境下,识别能力也提升了三倍,表现相当抢眼。
相比之下,问界M9目前还没有全系标配ADS 4 Ultra,虽然它们的激光雷达数量一样,但L3级别的功能还没公布具体落地时间。换句话说,“启境”是直接“起步就冲刺”,一口气对标问界M9,甚至把M9的L3方案都甩在后面了,这下可让整个行业都挺惊讶的。
更有趣的是,据说ADS 4 Ultra是优先供应给HI Plus项目的,之后才轮到问界升级,这也说明华为内部在资源分配上也有一定的权衡和平衡。
联合研发新模式
过去这半年,广汽和华为已经组成了联合项目组,大家是同在一个办公室办公的,就像今年年初华为派了300人团队入驻阿维塔总部那样。据广汽内部的人透露,“启境”这个系列的所有车型都是从零开始研发的,完全不使用广汽现有的平台,就是要做到“原生华为”。这种“嵌入式协作”的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甲方乙方”界限,也被看作是“再造一个问界”的基础体系。
在产品定义方面,用户的需求→功能清单→硬件选型,这些环节华为都有最终的否决权。产品开发和市场流程全面引入了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广汽研究院也跟着做了相应的调整和适配。营销体系更是直接参考了华为终端的零售团队,渠道设计上采用了“1+N”用户中心模式,首批40个城市的经销商招募数量,竟然超过了原计划的三倍。
启境渠道模式解析
启境这个渠道用的是“1+N”的模式,就是说一个用户中心,加上多个体验中心。第一批先在40个城市落地,覆盖了广州、深圳、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这些核心区域。跟鸿蒙智行走的“商超+直营”路线不一样,启境是靠广汽2200家经销商网络,直接下沉到县城,更贴近传统的买车场景。
现在报名的数据已经超过了原来的计划三倍,说明经销商们对“华为流量”还是挺眼馋的。不过,“1+N”这种模式对运营能力是个大考验:用户中心这边光是投入就要上千万,体验中心还要和昊铂、传祺这些品牌共享资源,怎么分配资源、避免内部竞争,这会是他们2026年渠道正式开业后的第一场硬仗。
华为双品牌战略启程
“启境”可不是什么“华为造的车”,而是华为汽车业务“双品牌”战略的正式亮相。以前华为可能只靠一个品牌打天下,现在他们不这么干了,开始走“境+界”两条路,从20万到60万的价格区间全都覆盖到了。
对广汽来说,“启境”是他们“再造一个新广汽”的关键筹码;对华为来说,“启境”则是测试他们的HI Plus模式能不能大规模复制的“试验田”。成败就看2026年第一台实车上市之后的表现——如果月销量能突破一万,那“境”就能和“界”平起平坐;如果卖得不如预期,那“境”可能就只能当“界”的陪衬了。
华为在汽车业务上的最终目标,不是搞个“一家独大”,而是“左右互搏”——让市场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