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这回又被召回了。11万多辆SU7,还是全年的第二次。刚才看完官方公告,心里琢磨着,小米的“智驾梦”,是不是又得往后推一推?
咱们说回头,今年才过一小半,小米的毛病出了两回,都是辅助驾驶系统出问题。头一次是开年,智能泊车辅助功能识别有偏差,30,931辆被召回。刚以为补丁打完能安生,结果这回L2高速领航驾驶又翻车了,说识别、预警或处理可能不足,危险在于谁要是没盯着开,有碰撞风险。官方说得委婉,其实就是“小米的智驾还不太靠谱,大家千万别太信它”。
那你就琢磨了,这车咱们花好几万买回来,凭啥还得自己瞪眼睛开?要是遇上极端情况,系统识别错误,那我的命是不是就托付给了一个代码Bug?可没人给这个问题完整答案。今年3月出过大事儿,德上高速那事故,大伙都还记得吧,SU7在NOA驾驶里发生了碰撞,死了三个人。公安那边一直查着,现在没结论,但谁都明白,这种事故根本不是小事,牵动每个开智能车人的心。
那你会问,问题出在哪?是不是技术调教有瑕疵?是不是算法训练还不够彻底?或者说,中国这波智能驾驶到底成熟到啥程度,能不能真让人放一颗心?
技术发布会上雷军讲得天花乱坠,说“我们投了47亿,3000AI工程师,每天都在啃自动驾驶这块骨头”。煞有介事,可现实就是接连爆出问题。你不怀疑都难。我觉得,小米和那些老牌电车品牌的最大不同,是它不敢招惹高端难题,但稍轻松点的事又容易翻车。这不是一朝一夕的技术短板,而是整个团队、整个体系的磨炼不够。
你看看技术积累,有些大佬确实更有底气:特斯拉年初也在中国召回了120万辆,不少人说特斯拉问题更大,可大家并不恐慌,反而觉得它修修就好,之后还用得安心。为啥?因为人家技术路数深,大家有依赖心理。而小米这次,网友是真的担心,“我买的是不是试验品啊”?你品品这话透出的不信任感,多么危险。
小米聪明之处,在于都靠OTA补丁修复,不需要换硬件,看起来省钱又便捷。但监管部门可不糊涂,早在2020年就要求OTA也是正式召回,不能把问题看轻。今年全国汽车OTA召回次数翻了几倍,都归档,每一例都记录着“谁家智驾不靠谱”这种尴尬。小米这两回还都是智能驾驶漏洞,问题根本不是小打小闹,是整个系统能力的“质”上的挑战。
你可以想象下:要是家里的车说今天升级了一个新系统,明天又可能要OTA补丁,哪个家长还敢让孩子用?技术都处在“修修补补”,那安全感自然缺失。辅助驾驶,听着像个智能好帮手,结果成了“你不盯着看就容易出事”的保险丝,这到底智能在哪,是帮你上路,还是帮你添堵?你要是问雷军,可能又得一通PPT输出,可用户要的,不是“加功能”,而是“用得安心”。
小米汽车的困境,其实是整个中国车企智驾竞赛的困境。你说,小米赶紧推OTA补丁,给大家个交代,是不是所有毛病都能靠云端刷一遍解决?显然没那么简单。当问题频发,大家就疑惑为啥反复出在智驾系统,难道根本逻辑设计就有问题?尤其是高危场景,复杂道路,在野外、恶劣天气、复杂交通下,自动驾驶的“预判和应对”能力,是算法层级、传感器、硬核工程团队的全方位挑战。
中国电车这两年崛起得快,但期间刷脸抢市场、攻占销量榜时,技术底层其实一直没跟上。小米说“辅助驾驶”,去年还叫“智驾”,前台词是“别太真当自动驾驶”,免得误导消费者。可说到底,大家买的是智能汽车,不是低配的电子助理——用户需要靠谱的帮工,不是伪智能的“坑队友”。
看看官方数据,今年汽车召回1123万辆,新能源车占了四成。谁都知道,这个行业火热但问题百出。车越智能,系统风险就越多,相反传统燃油车的数据相对简单,维护起来也容易。智能化是趋势,是潮水不可挡,但智能化越深入,风险也跟着来了。技术革新是美事儿,产品安全才是根本。
现在大家都盯着智能驾驶,说到底就是拿人命做试验。你说雷军不懂吗?他明白,但行业动作很快,一不留神就成了别家的“活靶子”。OTA补丁不能包治百病,最终还是得建立起完备的测试场景和系统训练,暴露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深入调查,而不是匆匆刷个程序就万事大吉。
用户的信任,最怕被一次又一次的“技术问题”消耗光了。别忘了,一辆车是全家人的保命工具,出了事就是大事。企业应当对每一个决策负责,对每一个系统Bug负责,对每一个产品失误负责。要么,你就别宣传自己有多领先,踏实打磨每一个安全功能。要么,你就公开透明地面对每一个失误,用实打实的改进来补偿用户信任。
那未来自动驾驶是否真靠谱?我觉得短时间内,绝不可能全面落地。所有的宣传词都只是商业想象,实际落地还需要无数工程师跟命运较真。你能看到整个行业在拼命投入,雷军喊47亿,英伟达那边也在盯着小米,啥终端、啥模型,真没那么神。有点像早年互联网造梦,又像芯片赛道抢风头。问题出一次,大家还能原谅,再出几次,行业信任就塌了。你信不信,再来三五回,那些用户宁可买传统油车,也不会选有智能驾驶的电车了。
说回小米自己,逻辑都很简单,车子不是手机,不是坏了OTA一下就回家继续用。技术要“严”、团队要“细”,智驾系统不能光靠炒概念,更要接地气,要真打磨出来一套“闭环安全体系”。别天天把安全责任甩给驾驶员,每次出了问题就让用户盯紧点,系统真有事就用OTA糊弄过去,这不是造车,是“修Bug造车”。
有时候我特别想问一句,智能化助力谁?是企业的宣传团队,还是真正普通人的生活?如果技术不能保障,有再多花头也白搭。小米造车,雷军亲自下场,拿粉丝经济玩命冲销量,但技术层面不能靠冲劲,要靠日积月累的技术修炼和安全底线。否则一边大喊智驾领先,一边翻车召回,最后受伤的还是消费者。
你想一想,这个故事跟造手机其实挺像。刚开始大家靠更新、修补、OTA,一波一波玩起来,但汽车不是手机,这玩意儿出事代价太大,一点不能含糊。智能化是路,但这条路要慢慢走,把安全放在技术之前,把真实体验放在宣传之上。对小米,对行业,都是如此。
万一你买了SU7,要时刻提醒自己——它现在还不是全自动驾驶。你要盯着、随时备着,别啥都交给系统。技术终归是工具,是帮你更安全,不是替你冒险的底气。智驾梦再好,不安全就啥都白搭。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