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时间不多了

零跑汽车,时间不多了-有驾
图片
零跑汽车,时间不多了-有驾
图片

——距离毛利率安全线还有4个百分点

20259月,零跑汽车发布半年报: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0.3亿元;营收242.5亿元,同比增长174%;毛利率提升至14.1%;账上现金高达295.8亿元。几乎同一时间,创始人朱江明却被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下达限制高消费令,起因是子公司拖欠广州首汽361.81万元,零跑作为母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这组画面,看似矛盾,实则勾勒出零跑当下的处境:财务在好转,但时间不多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行业规则已经变了。

2025年的智能电动汽车赛道,早已不是那个只要能造车、能卖车就能活的时代。早期的融资狂欢、补贴红利、用户猎奇心理,都已退潮。如今,摆在所有玩家面前的,是盈利淘汰赛”——谁能在18个月内把单车毛利率拉到20%以上,谁就活到下一轮;否则,哪怕月销10万辆,也会被资本强制合并、清场。

一、零跑,正站在这个生死线的边缘。

20258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4%,全年有望冲上60%。这意味着,新能源车不再是尝鲜品,而是主流消费品。市场从增量抢蛋糕彻底转向存量抢份额。用户不再为电动买单,而是为值不值买单。车企也不再靠PPT讲故事融资,而是靠利润表和现金流说话。

资本的态度早已转变。

2024年起,银团和银行只给两类企业授信:月均销量≥1万辆,且毛利率≥15%。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行业平均单车毛利率已达16.7%,资本的安全线进一步抬高到18%。特斯拉19%、理想21%、小米26%——头部玩家已经跨过门槛,开始收割红利。而零跑的14.1%,还差整整4个百分点。

4个百分点,不是数字游戏,而是生死分界线。

更残酷的是,这个窗口期只有18个月。

2025–2027年,是行业最后的盈利窗口。错过,就出局。因为三大外部变量正在同步收紧:①欧盟碳排关税、②中国L3法规落地、③美国IRA补贴规则定型——所有这些,都在2026–2027年尘埃落定。谁没在这之前构建起成本优势、技术冗余和本地化产能,谁就永远失去对应市场的准入资格或利润空间。

换句话说,这不是慢慢优化的问题,而是必须冲刺的问题。

零跑的半年报确实亮眼。

295.8亿元的现金储备,足够支撑24个月运营;8月交付5.7万辆,创单月新高;全年销量目标已上调至58–65万辆。技术上,全域自研比例超65%,核心零部件自研降本;战略上,借Stellantis渠道出海,欧洲月订单破4000台,2026年将建波兰工厂;产品上,C11/C01增程版踩中混动第二春”——2025年上半年,插混+增程车型同比增速高达92%,占新能源总量42%

看起来,零跑踩对了节奏。

但行业不看踩对,只看领先多少

零跑的短板,恰恰卡在最致命的几个点上。

一,毛利率差4个百分点。

14.1% vs 18%的安全线,表面看只是数字差距,背后却是成本结构、规模效应和软件摊销能力的系统性落后。同样一款ASUV,年销10万辆比3万辆的采购成本低18%,制造费用低12%。零跑目前月销刚过5万,单一车型尚未突破10生死线,规模效应尚未完全释放。

二,智能化滞后12个月。

2025C10仅支持高速NOA,而华为、小鹏已将无图城市NOA”打到20万元档,2026年将成为15万元级标配。零跑若不在一年内补齐,20万元以下市场将被华为系吃光。更麻烦的是,一套城市NOA研发成本约25亿元,若年销仅30万辆,单车摊销高达8000元;若能卖100万辆,则摊到2500元。零跑的销量规模,尚不足以支撑高投入的软件摊薄。

第三,欧洲产能仍是空白。

虽然借Stellantis开了近600家海外门店,但欧盟202510月起对中国电动车征收平均25.8%的关税,且要求本地零部件占比≥45%才能享受补贴。零跑的波兰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若不能提前落地,出口利润将被关税吞噬殆尽。

这些不是可以慢慢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同步解决的挑战。

二、时间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收窄。

供应链层面,车规级芯片交期仍长达26–40周,Orin-X8295等高算力芯片被英伟达、高通优先供给月销≥3万辆的品牌。零跑月销刚站上5万辆,算力芯片优先级虽有提升,但8295仍需提前12个月锁单。这意味着,2026年的新车若想按时SOP(量产启动),现在就必须下订单——而订单背后,是真金白银的预付和产能承诺。

资本市场层面,港股新能源车企估值已大幅缩水。2024–2025年仅2EV企业成功上市,平均募资额下降63%。二级市场对PS(市销率)低于1.5倍的企业直接关闭融资通道。零跑当前PS仅为0.9倍,无法通过股权融资输血,只能依赖债权和自有现金流。而触发估值修复的唯一条件,是年销量突破60万辆——这几乎是全年目标的上限。

法规层面,北京、深圳、武汉等地2025年已出台L3自动驾驶条例,允许方向盘脱手,但责任主体转向主机厂。这意味着,2026款新车必须预埋双制动、双转向等冗余系统,否则2027年将无法获得L3准入。而L3,正是20万元以上车型的溢价核心。没有L3,零跑的品牌天花板将永远低于华为、小鹏。

三重压力同步袭来,留给零跑的缓冲期,真的不多了。

三、关键的战略分叉口

面对这18个月的窗口,零跑只有两条路可选:激进冲刺,或稳健保命。

激进路线的核心,是在2026年底前把毛利率拉到20%以上。具体动作包括:

-提前投产波兰工厂,规避25.8%关税,锁定欧洲补贴资格;

-将城市NOA1.2万元一次性买断价打包进车价,放弃订阅模式,直接提升毛利;

-冲刺月销8万辆,通过规模效应压降单车成本;

-与宁德时代锁定2026年类固态电池产能,为高端车型储备技术溢价。

这条路风险极高。欧洲建厂投资巨大,可能压垮现金流;城市NOA技术追赶需要巨额研发投入,且存在延期风险;激进扩产若遇市场波动,库存和渠道压力将反噬品牌。

稳健路线则更保守

-砍掉15万元以下纯电车型,集中资源做增程,把同一平台销量打到60万辆;

-暂缓欧洲自建工厂,继续借Stellantis渠道出口,用销量换时间;

-延后高端智能化投入,2027年再推固态电池车型。

这条路看似安全,实则暗藏危机。欧洲市场窗口可能关闭,Stellantis的合作未必长久;产品线收缩将丧失市场覆盖广度;更重要的是,若2026年毛利率仍卡在15%左右,资本市场将彻底失去耐心。

无论选哪条路,零跑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如何在不牺牲现金流的前提下,把那4个百分点的毛利率缺口补上?

四、毛利率提升的三个难题

4个百分点,背后是三重结构性难题。

一,成本结构的刚性约束。

零跑虽全域自研,但自研不等于低成本。自研需要前期巨额投入,只有在销量达到临界点后,才能摊薄。目前零跑产品线分散,C10C11C01B10Lafa 5B05)等多平台并行,单一车型销量难以突破10万。而行业规律是:没有10万辆的规模,就别谈盈利。解决之道,只能是平台整合——用更少的平台,覆盖更多的车型,集中销量打穿成本曲线。

二,软件摊销的规模陷阱。

城市NOA不是有就行,而是卖得多才便宜。零跑若坚持自研NOA,就必须确保年销至少50万辆以上,否则软件将成为成本黑洞。但若放弃自研,采用供应商方案,又会丧失智能化话语权。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

三,智能化军备竞赛的沉没成本。

激光雷达、高精地图、大算力芯片……每一项都是烧钱项目。而行业趋势是,这些配置正从20万元档快速下探至15万元档。零跑若不跟进,产品将失去竞争力;若跟进,又会进一步压低本就不高的毛利率。唯一的出路,是通过硬件预埋+软件买断的方式,把智能化成本转化为一次性毛利,而非长期订阅的低毛利服务。

这三个难题,环环相扣,没有捷径。

五、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零跑汽车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精细化运营的缩影。早期靠融资、靠补贴、靠用户新鲜感就能活下来的日子,一去不返。现在,活下来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在18个月内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对零跑而言,295亿元的现金是底气,但不是免死金牌。销量增长是信号,但不是通行证。真正的考验,是如何在保持现金流安全的前提下,把毛利率从14.1%拉到18%甚至20%以上。

4个百分点,不是财务指标,而是生存资格。

资本市场不会等你慢慢优化。用户不会为我们正在努力买单。行业规则已经写好:2025–2027年,要么上岸,要么沉没。

零跑汽车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完——

零跑汽车,时间不多了-有驾
图片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