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关心新能源汽车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挺大的新闻,那就是华为在汽车业务上好像有了个不小的变动。
具体来说,就是华为之前和奇瑞、北汽、上汽这些大车企合作搞的智界、享界、尚界这几个品牌,现在要把销售和售后服务这些事情,交还给车企自己去负责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网上说什么的都有,有人觉得这是华为的“造车梦”遇到了挫折,也有人觉得这是华为在下一盘大棋。
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们普通消费者又有什么影响呢?
咱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聊一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
首先,我们得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以前,我们想买一台智界S7,很多人会直接去华为的门店,因为那里不仅卖手机、电脑,也摆着这款车。
店里的销售人员会告诉你,这是鸿蒙智行的产品,搭载了华为全套的智能技术,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买一台“华为牌”的汽车。
这种模式,华为把它叫做“智选车”,就是华为深度参与,从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到市场营销、销售渠道,几乎都一手包办。
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系列,卖得确实非常火爆,也让很多人认准了“华为出品”这块金字招牌。
但现在,情况变了。
按照新的安排,除了问界会继续留在华为的门店里销售,像智界这个品牌,未来就要从华为店里“搬家”,由它的生产方——奇瑞汽车,自己建立独立的销售网络来卖。
也就是说,以后你想买智界,可能要去一个挂着奇瑞标识的新能源门店。
这对于已经买了车或者正准备买车的消费者来说,心里难免会犯嘀咕:这车到底还算不算华为了?
品牌变了,服务质量会不会打折扣?
这背后是不是说明华为和这些大车企的合作出了问题?
要理解华为这个决定的原因,我们就得往深处看一看。
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尤其是在华为和奇瑞、北汽这种本身就是行业巨头的车企之间。
我们知道,赛力斯在和华为合作之前,在市场上的声音并不大,它非常乐意把所有事情都交给华为来主导,自己专心做好生产制造,最终也确实通过问界品牌实现了逆袭,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但是,奇瑞、北汽、上汽这些企业可不一样,它们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元老级企业,有自己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品牌声誉和市场渠道,可以说是家大业大。
让这些“家底”雄厚的大厂,完全像赛力斯一样,只当一个生产车间,把品牌、利润、尤其是最宝贵的用户数据都交给华为,它们心里是不可能完全接受的。
之前上汽集团的董事长就曾公开表示,不能接受华为的整体解决方案,因为那样一来,华为就成了“灵魂”,上汽就只剩下“躯体”了。
这个比喻非常形象,说白了,就是谁也不愿意在合作中失去主导权,变成一个没有话语权的“代工厂”。
这种矛盾也体现在了市场表现上。
我们看到,这些大车企自己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比如奇瑞的星纪元、北汽的极狐,其实发展得都还不错,有自己的粉丝和销量。
反观与华为合作的智界,虽然技术上很先进,但因为前期产能等各种问题,销量一直不温不火,甚至出现了下滑。
这就让车企心里更不平衡了:我用自己的生产线,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结果合作的产品卖得还不如我自己单干的好,大部分利润和品牌光环还都被华为拿走了,这笔账怎么算都觉得有点亏。
所以,合作双方貌合神离,出现现在这样的调整,其实是商业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华为的汽车战略失败了呢?
恰恰相反,这很可能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更高明的一步棋。
我们必须记住华为反复强调的一条“红线”,那就是“华为不造车”。
这次的调整,正是对这条原则最彻底的回归和执行。
华为应该是意识到了,“智选车”这种深度捆绑的模式虽然能快速打造出爆款,但它太“重”了,容易让自己陷入和所有车企的直接竞争中,树敌太多。
所以,华为选择“退一步”,把角色重新定位。
它成立了一家名为“引望”的新公司,这家公司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中国汽车界的“博世”。
博世是德国的一家公司,它不生产整车,但为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提供关键零部件和技术方案,比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刹车系统等等。
华为现在要做的,就是成为这样的顶级技术供应商。
它要把自己最核心、最强大的技术,比如鸿蒙智能座舱系统、乾崑智能驾驶系统,以及电驱动系统等等,作为一个个标准化的“零件”,开放给所有汽车厂商。
谁想用,谁就可以来买。
这样一来,华为就从一个想当“主角”的合作者,变成了一个赋能整个行业的“技术后盾”。
它不再和车企争夺“灵魂”,而是为所有车企的“躯体”装上更聪明的大脑和更敏锐的神经。
这不仅化解了与大厂们的直接矛盾,还把自己的市场从几个合作伙伴,扩展到了整个汽车行业,商业前景反而更加广阔。
而大家非常熟悉的余承东,他的角色也随之调整。
他并没有像传言中那样“出局”,而是将更多精力放回到他最擅长的领域——产品定义和技术研发。
他依然是华为汽车业务的总负责人,但他的工作重心,是确保华为的技术永远保持领先,同时把问界这个“样板间”经营得更好,向所有潜在客户展示华为技术的强大实力。
总的来看,华为这次的战略调整,不是一次简单的“分手”或者“败退”,而是一次非常理性的“归位”。
它清晰地划分了业务边界:问界,作为深度合作的标杆,继续在华为渠道销售,展示华为的综合能力;而智界、享界等其他品牌,则回归各自的母公司,成为“华为技术赋能”的典范。
这既是对合作伙伴意愿的尊重,也是为了自身更长远、更健康的发展。
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未来的选择可能会更加清晰:你可以选择在华为店里买一台从里到外都由华为深度打造的问界,也可以选择在奇瑞、北汽的店里,买一台由这些传统大厂制造、但搭载了华为核心智能技术的汽车。
至于这种新模式下,离开了华为门店光环的“界”字辈们,单靠技术实力能赢得多少市场,那就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销量榜单如何变化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