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

“过渡技术”,这帽子一扣就是好几年,差点把增程这东西给钉死在汽车历史的角落里。可现在你去汽车城逛逛,理想L系列的队都排到几个月后了,问界M7的展车旁总是围满了人,连一向专注油车的宝马,都悄悄推出了增程版的i3。

这感觉就挺奇妙的,一个被行业大佬们反复“宣判死刑”的技术,怎么就突然翻身成了香饽饽?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这故事得从一百多年前说起,1900年,那时候烧油的车才刚冒头,一个叫费迪南德·保时捷的工程师就捣鼓出了一台叫Lohner-Porsche Mixte的怪车。这车的思路在当时简直是异类,内燃机不直接驱动车轮,就只负责默默地给一块巨大的铅酸电池充电,然后由电机带着车跑。这不就是最早的增程式汽车么。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靠着奥匈帝国皇家车队的订单,本以为能火一把,结果发现当时的电池实在太拉胯了,又重续航又短,根本没法日常用。于是,这个超前的想法只在历史书上留了个名字,然后就没了下文,一沉寂就是大半个世纪。

等到三四十年代,欧洲有些车厂又想起了它,觉得用这玩意儿解决小型车动力弱、油耗高的问题可能行。偏偏这时候,内燃机技术自己争气,迎来了大爆发。高压缩比、燃油喷射这些技术一出来,油车跑得又快又省油,成本还低。增程车里既要塞发动机又要塞电池,又复杂又贵,谁还看你一眼?于是,它又被扔回了仓库。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时间快进到2008年,雪佛兰推出了Volt,才算把增程这概念重新拉回大家眼前。1.4L发动机配上电机,纯电能跑56公里,综合下来能跑570公里。在那个电动车续航普遍可怜的年代,这数据确实亮眼,解决了当时最头疼的续航问题。但谁也没想到,这车在2019年还是停产了。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原因很现实,那时候电池成本高得吓人,车价普通家庭根本够不着。而且电机效率也一般,开起来的体验没比油车好到哪去,市场就是不买账。说白了,增程技术不是没潜力,而是它出生的时机总是不对。

你想想,增程车天生就带着“双重负担”,电池、电机、发动机、油箱,一样都不能少,车身比同级别的油车重了一大截。这不光影响操控,能耗也下不来。更要命的是成本,“电池+发动机”这套组合拳下来,车企自己都觉得肉疼,消费者自然也不愿意多花这份钱。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那时候整个行业几乎都铁了心,觉得纯电才是未来,所有资源都砸向了电池和快充技术,谁还顾得上这个“非主流”的增程。现在回头看,这种非黑即白的判断其实有点武断,好像觉得每种技术路线都得拼个你死我活。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况且当时的市场环境也确实不需要它。新能源车那时候多是家里的第二辆车,主要就是在城里上下班开开,早期纯电车那一百多公里的续航也勉强够用。真要出远门,谁家还没辆油车啊?增程“可油可电”的优势根本无处施展。

谁也没想到,风水轮流转。这几年,增程突然就火了,背后其实是技术、需求和车企的小算盘,刚好都凑到了一块。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技术上,电池成本被打下来了。现在的增程车能装下更大的电池包,比如理想L9,塞了块42.8度的电池,纯电就能跑215公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通勤一周充一次电都够了,发动机基本就是个摆设。增程器本身也进化了,很多都用了阿特金森循环这种专为发电优化的技术,省油、安静,开起来那感觉跟纯电车没啥两样。以前那些“重、贵、吵”的毛病,基本上都被解决了。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更关键的是,买车的人想法变了。现在很多家庭就养一台车,既想要电车的低成本,又怕长假出门在高速上排队等充电桩。增程车正好卡在这个痛点上,市区用电,长途用油,彻底没了续航焦虑。特别是全家老小一起出门,问界M7这种车,加速快,空间大,还不用担心半路趴窝,简直是为中国式家庭量身定做。

车企这边,心思也活络了。像理想、问界这样的新势力,没传统车企那些油车技术的包袱,索性就找条新路子。理想死磕“家庭用户”,用增程硬是砸开了一个细分市场,销量就是最好的证明。问界背靠华为的技术,快速铺开增程产品线,也很快站稳了脚跟。连宝马这样的老牌玩家,有多年的发动机技术积累,搞增程既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又能顺应电动化的趋势,何乐而不为?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2023年,国内增程车销量冲破了80万辆,理想和问界的增程车型销量占比都超过了九成,这数据已经说明了一切,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了票。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从百年前的“皇家特供”,到无人问津,再到今天的“家庭首选”,增程技术的逆袭,说到底就是它在对的时间,解决了对的人的实际问题。总有人说它是“过渡技术”,早晚要被纯电取代。可技术这东西,哪有什么绝对的“终极”?对消费者来说,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就是好技术。

曾被批“多此一举”,理想问界拿它当宝贝,增程车卖爆了-有驾

未来要是增程器的效率再高一点,再配上超快充,谁又能说它没有更多的可能性呢?毕竟,贴合需求,才是技术能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