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个市场适应电动化的节奏真快了。看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了近20%,同时同比去年同期的增速开始逐步放缓(体感估算/样本有限),但其中增程车型的比例反而在增加——估计占比已经到15%左右(估算,有点少,但感受挺明显的)。我倒觉得,这反映出消费者其实还没完全信任纯电,尤其是寒冷地区或者长途用户,更倾向于有续航保障的增程。
我早上去试驾前,遇到售货窗边一个中年大叔跟销售说,你们这电车续航能拉多远?那销售笑着回答,大概450左右,冬天差不多在400。我一边听一边想,别说冬天了,夏天用也差不了太多,这个续航调节还算合理。可偏偏,他又补充一句,你要是喜欢驾驶感,那你试试我们的Max版本。我心想,差这点续航,还要啥驾驶感?但试完发现,实际体验比我预期的续航够用更精彩。
可以对比一下,欧系的同价SUV,比如说一个德系品牌的紧凑型SUV,续航580公里(估算,样本少),但操控并没有这么灵活——倒车转向半径会大一些。LS6的双向18°智慧四轮转向,用在城市里掉头,简直像玩滑板一样灵活。以前觉得我那辆几年前买的燃油SUV转弯半径就够了,现在用它基本可以跟小车一样灵巧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那会儿还在琢磨,拼配置还是拼操控?况且,像这种大空间的SUV,操控灵敏听起来就像个矛盾体,但智己LS6偏偏把两者结合得挺好。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到底是不是像宣传说的那么高级?我试完才知道,不是随便一辆车都能用碳化硅飓风电机这个词来描述的——其实我觉得这就像给跑车换了个超级轻量的轮圈,给加速和散热加了个外挂。老实说,这配置可能在很多人看来就是炫技,但用起来效果真是实实在在的。比如说,亏电时点踩油门,动力感还在,发动机超静音,不像我朋友的增程车,电低于20%那会儿,吱吱响还摇晃,噪音满天飞。LS6的主动降噪手段让发动机安静得让我怀疑它是不是开着电动模式。
我还偷偷琢磨,那个800V超快充技术到底是不是噱头?用生活比喻,15分钟充两百多公里,这不就跟我在超市买个咖啡,顺手插个插头,顺带充电一样简单。其实我觉得,充电快,才让人敢用电动车久一点。尤其在北方,冬天零下20℃还能保持电池能量,满血状态开一整天都不成问题(这段先按下不表,细节我后头再展开说)。
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发现那天试驾时拍了个细节:后排空调出风口旁边的小灯居然还能变颜色,晚上开车氛围感瞬间提升。实际上,很多细节都做得很到位——不是花哨,是贴心。那超级右排的设计,就是一种我自己在里面躺着都舒服的感觉。从前我觉得,既要空间大,还要操控好,几乎就像个悖论,但这车竟然吃到他们家工程师的巧思,实现了两全其美。
你会不会也在想:这么复杂的配置,难不难维护?我问过销售,答案基本是你用用就知道了。我心想着,这不是买个放心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真的用得顺手。像车机系统,我本来对智能化有点怀疑——太多花哨的动画,怕只是一场视觉秀。但实际用下来,27.1英寸的3K屏幕上导航特别清楚,语音识别反应灵敏,不仅可以喊出来的功能还挺多,比如我说开空调,调到24度,它很快就搞定。而且微信、外卖、小程序,都可以在车里用,像个移动车载版的手机助手。
我觉得问问自己,买车到底要什么?是不是只看配置、价格,还是更看用起来是不是真值。像那天我还在打赌,一台车的维修成本大概一年算下来,油车油费和保养大概每月两百左右(估算),而它的电费(夜间充电)大概一百多,年算下来节省不少。其实我还在猜测——是不是多数人还没发现,纯电后续换电池的风险,比想象中没有那么大?我没细想过,这个低温电池维持率超95%,可能让冬天用车的担忧减到最低。
谈谈价格——这个Max增程版20万出头,配置堪比30万的合资SUV。你知道我特别在意的,是那一份用得值的体验。里面那套空气悬架,调节起来比我之前的那台燃油车还顺滑;空间够大,家里出门不用担心坐不下。我周围朋友都在问:这车在实际操作当中会不会坑?我可以实话告诉你,操控、空间、智能体验之间,感觉终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尤其是当我想到冬天北方还能保持优秀的续航,心里就完全没太多担心了。
你是不是也开始好奇,这个价格区间,能不能真正开启豪华体验?我觉得,假如你也和我一样喜欢用车时自己开得爽,又希望带家人出得舒心,这车能满足绝大多数需求。可下一次,谁又能料到,会不会出现更牛的技术或配置呢?下一步,我是不是还得考虑个真正的长途救援方案……
试完这台智己LS6 Max,我心里整理了点平衡的感受——它让续航烦恼大大减少,驾驶体验又不差,关键是真实用,比很多标榜的豪华车都要真心。下一次试试它的智能代驾功能,或许还能发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小细节。你心里又在冒什么想象?未来的车,真是越来越走在我们想象之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