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

最近,看到一组关于新能源汽车新势力的数据,很多人都在讨论。某品牌发布的财报显示,一个季度亏了40多亿元,毛利率直接从正值变负数,账上的现金流也在快速减少。有人算了下账,这家企业差不多每卖一辆车,就要亏掉几十万元。这说得直接点,连车的材料成本和生产线的钱都赚不回来,就别说其他投入了。很多人一看到这数据,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离谱了吧?这生意还能做下去吗?亏成这样,什么时候是个头?

但别急着下结论。亏损当然不是好事,可这种“看起来吓人的亏损”,得一点一点拆开来看——亏在哪儿,为什么亏,它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还是这家企业自己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可能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表面看得那么简单,也不一定有那么悲观。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先说销量。这家车企其实并不缺销量,它的季度交付量已经逼近10万辆,这在新能源车企里绝对是个不错的成绩。看起来销量还行,但问题在于,这个成绩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营收增长。车卖得越多,亏损反而越大,这是为什么?关键就在它的定价策略——为了抢市场,价格压得很低。2023年初,整个新能源车行业的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这家车企也跟着降价,旗舰车型甚至直接降了好几万。降价确实拉升了销量,可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单车毛利迅速下降,甚至直接跌破了成本线。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有人可能会问,那为什么不把价格提上去?问题是,这家车企的定位属于“二线新势力”。它的产品力、品牌号召力都没法跟特斯拉、比亚迪这些行业巨头比,如果不降价,消费者根本不会优先买它的车。换句话说,降价是无奈之举,是为了活下去。但降价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毛利率转负,亏损加剧。这种矛盾说白了,是很多新势力车企都绕不过去的宿命。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再说研发投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储备,很容易被市场淘汰。这家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非常大,占据了整个营收的20%以上。这跟传统车企比算是很夸张了,但在新势力里其实算正常。像蔚来、理想、小鹏,这几家一线新势力的研发费用占比都在15%-25%之间。特斯拉呢?它一开始的研发投入比现在还要高,早期几年基本上是“卖一辆亏一辆”,硬生生坚持了十多年才开始盈利。所以你看,这种高研发导致的亏损,是行业里的常态。大家都在烧钱,只不过有的人财大气粗,有的人只能勒紧裤腰带。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那传统车企呢?它们不也在做新能源车吗,为什么没听说亏得这么厉害?确实,很多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板块上也有亏损,但整体看,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比新势力强很多。原因很简单,传统车企有燃油车业务兜底。举个例子,某国内车企的新能源业务上半年亏了十几亿,但燃油车业务赚了几十亿,把窟窿全补上了。新势力就不一样了,它们只有新能源这条腿可以走,没退路。如果亏损,就只能靠融资或者卖车支撑。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那外资品牌呢?其实日子也不好过。很多国际巨头,比如大众、福特、丰田,做新能源车的节奏都比中国车企慢了一拍。它们的高端车真的卖得贵,但走量的中低端车型在国内几乎没人买。再加上全球产业链的重心逐渐向中国转移,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快速蚕食。说个数据,202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上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5%,而外资品牌的占比不到5%。它们在中国市场的新能源布局,某种意义上比国内新势力还要难。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所以你看,这家车企的亏损,既有自身的问题,也有行业的共性。它的问题在于,品牌力不足,定价空间有限,成本结构还不够健康。但亏损本身,其实是整个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阶段性现象。大家都在烧钱,烧得多的,往往是因为它还在跑步追赶市场。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最后,回到这家车企本身。它的亏损是“乱花钱”吗?其实也不完全是。它的研发投入虽然大,但方向是对的。比如,它正在开发下一代智能驾驶系统、固态电池技术,以及更加低成本的车型平台。这些东西短期看不到回报,但如果赌对了,未来可能会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至于降价抢市场,是对是错?从结果来看,至少它的销量还在增长,市场份额也在扩大,这已经比很多同行强了。

网约摩托车利弊并存引发热议-有驾

所以,这事看着吓人,但拆下来,其实并不完全是坏事。企业亏损是一种状态,但更关键的是,它亏损的原因是什么,它接下来要怎么走。对于消费者来说,不需要被这些财务数据吓到,也不需要太高估它的风险。至于这家车企能不能挺过去,核心还得看它的战略有没有长远的价值,以及它有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撑到盈利的那一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