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

说起咱们中国制造出海的故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

其中,二十多年前中国摩托车在越南市场的经历,算得上是一段让人特别痛心,又特别值得反思的历史。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一个产业,明明已经占据了人家国家百分之八十的市场,几乎把日本竞争对手都挤出去了,结果没过几年,竟然是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市场份额跌到个位数,最后灰溜溜地退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打败我们的,真的不是强大的日本企业,而是一些我们自己身上根深蒂固的问题。

让我们先把时间倒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越南。

那时候的越南,经济正在起步,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富裕,但对摩托车的需求却异常旺盛。

越南这个国家地形比较特殊,狭长而且多山,公路铁路系统远不如我们国家这么发达。

在城市里,摩托车是上下班通勤的主力;在乡下,它又是连接城乡、载人拉货的重要生产工具。

可以说,摩托车就是越南普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时,越南的摩托车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品牌垄断,特别是本田和雅马哈。

日本车质量好,这是公认的,但价格也高得吓人。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一辆最普通的本田弯梁车,就要卖到两千多美元,而当时一个越南工人的月收入可能也就几十美元。

这意味着,一辆摩托车,得一个普通人不吃不喝攒好几年才能买得起。

面对这么高的价格,大部分越南人只能是望车兴叹。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企业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1999年前后,以重庆力帆、隆鑫、嘉陵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摩托车企业,带着他们的产品浩浩荡荡地进入了越南市场。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就是价格。

当日本车卖两千多美元的时候,我们的车只卖七八百美元,有些甚至更低。

这个价格直接打到了越南消费者的心坎里,一下子就引爆了市场。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再加上我们和越南是邻国,从广西、云南的口岸通过边境贸易把摩托车运过去,成本低,速度快。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摩托车在越南迅速崛起。

到了2002年,形势一片大好,中国品牌在越南的市场份额飙升到了惊人的百分之八十,光是重庆一个地区对越南出口摩托车的金额就超过了十九亿元人民币。

那时候,走在越南河内或者胡志明市的街头,放眼望去,到处都是中国品牌的摩托车,那场面,别提多扬眉吐气了。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一场由我们自己人挑起的灾难正在悄悄酝酿。

越南市场的巨大利润,让国内的同行们眼红了。

在短短一两年时间里,全国竟然有七十多家大大小小的摩托车厂,像潮水一样涌进了越南。

人一多,想法就杂了。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这些企业谁也不服谁,更谈不上什么合作共赢、一致对外,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怎么把别人挤掉,自己独吞这块蛋糕。

于是,商业竞争中最原始、最野蛮,也是最愚蠢的手段——价格战,全面爆发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竞争了,而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自相残杀。

今天你卖七百美元,明天我就敢卖五百;后天他直接喊出三百。

到最后,最疯狂的时候,一辆全新的摩托车在越南市场上的售价竟然低到了一百七十美元。

当时有位企业老板非常无奈地算了一笔账,说卖一辆车连三十块钱人民币都赚不到,这点钱连工人的午餐费都不够。

企业是要生存的,没有利润,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成本上动歪脑筋。

一场无底线的“成本压缩”开始了。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首先是偷工减料,原本应该用优质钢材的车架,换成了薄薄的劣质铁皮;发动机里的关键零部件,用最便宜的材料替代;生产工艺也是能省就省,很多环节都外包给越南当地那些技术和设备都不过关的小作坊去组装。

质量可想而知。

更恶劣的是,一些厂家为了好卖,干脆直接仿冒,把自己的劣质产品贴上本田、铃木的商标,当成日本车去卖。

这种行为不仅是欺骗消费者,更是把整个“中国制造”的信誉都给搭了进去。

这样的产品流向市场,后果是灾难性的。

越南消费者很快就发现,这些便宜的中国摩托车根本就是“样子货”。

有的人车刚买回去没几天,发动机就抖得厉害;有的人骑了不到一个月,车架就在路上断了。

当时在越南开摩托车修理店的师傅们,生意异常火爆,因为修来修去的全是中国车。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信任这种东西,建立起来很难,但摧毁它只需要一次。

越南消费者协会在2003年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用数据揭露了真相:中国摩托车的平均使用寿命不到两年,出故障的次数是日本车的五倍。

这一下,中国摩托车“价廉质劣”的形象算是彻底坐实了。

雪上加霜的是,越南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消费者权益,也出手了,给进口摩托车加征了百分之三十的关税。

在质量崩盘和关税壁垒的双重打击下,中国摩托车的市场份额断崖式下跌,从百分之八十的巅峰,迅速萎缩到百分之五都不到。

在这场我们自己制造的混战中,日本企业展现了完全不同的商业智慧。

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这场疯狂的价格战,而是冷静地观察,然后精准地出击。

本田公司专门为越南市场推出了一款经济型摩托车,价格虽然比他们的高端型号便宜了不少,但最核心的发动机依然保持了高品质,并且公开承诺“十年不用大修”。

雅马哈则在越南全国各地建立了一千五百多个售后服务网点,保证车主不管在哪里,都能很方便地找到维修和保养的地方。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日本企业的策略很清晰:不跟你拼谁更便宜,而是要提供性价比更高、服务更可靠的产品。

当消费者被我们的劣质产品伤透了心之后,回过头一看,发现日本车虽然贵一点,但买得放心、用得省心。

人心向背,高下立判。

到了2006年,曾经被我们占领的市场,又被日本品牌轻松地夺了回去。

这场惨痛的失败,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它摧毁的不仅仅是几千家外贸企业,更是“中国制造”的声誉。

这个“便宜没好货”的标签,在越南消费者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阴影,甚至影响到了后来很多其他中国产品在当地的销售。

我们亲手毁掉了一个本可以长期发展的巨大市场,玷污了本可以建立起来的品牌形象。

中国摩托惨败越南,19亿出口归零,凶手竟是人性丑恶-有驾

归根结底,这不是技术上的失败,而是商业道德和长远眼光的失败,是短视和贪婪战胜了理智。

幸运的是,历史给了我们一个弥补过错的机会。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越南正在迎来一场交通工具的变革——电动化。

越南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发展电动摩托车,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市场。

这一次,以雅迪、绿源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再次进入越南。

但他们的做法和前辈们完全不同了。

他们不再是简单的卖货,而是在越南投资建厂,进行本地化生产;他们不再拼谁的价格更低,而是强调技术、品质和售后服务,有的品牌提供长达三年的质保,有的还承诺不满意可以全额退款。

如今的中国企业,无论是在技术储备、产业链完整度还是管理经验上,都远非昔日可比。

在电池、电机、智能系统等电动车核心领域,我们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如果能把这些优势,和对市场的敬畏、对消费者的真诚结合起来,我们完全有能力重新赢得越南市场。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日本品牌和越南本土品牌也在积极布局电动车。

这一次,中国企业能不能吸取教训,不再让“人性的恶”毁掉来之不易的机会,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商业文明的检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