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谢幕,引擎声咽,一个时代的句点

#高铁2小时直达旅游圈#

三菱谢幕,引擎声咽,一个时代的句点

工厂大门缓缓关闭。

最后一批设备贴上封条。

沈阳航天三菱的车间里,工人们沉默地摘下“三菱发动机”标识——这个动作,为三菱汽车在中国四十余年的生产史画上了句点。

“国产车教父”的黄昏

曾几何时,中国汽车工业的脉搏由三菱发动机驱动。

上世纪90年代。沈阳航天三菱和东安三菱的工厂轰鸣不息。

4G6系列发动机如潮水般涌向生产线。长城、比亚迪、奇瑞……这些如今叱咤风云的自主品牌,当年都靠三菱的“心脏”支撑起步。

巅峰时期。国产车30%的发动机份额属于三菱。

它被尊为“教父”。绝非虚名。

帕杰罗的传奇更如神话。1996年。北京吉普投产帕杰罗Sport。硬派越野基因瞬间点燃市场。公务车采购清单必有它。成龙电影里飞驰的身影是免费广告。

2003年。三菱在华销量15万辆。日系榜首。荣光无限。

但历史的转折总是猝不及防。

溃败伏笔:从刹车门到电动化沉睡

2000年。帕杰罗V33的刹车油管漏油丑闻爆发。

三菱谢幕,引擎声咽,一个时代的句点-有驾

三菱最初矢口否认。直到铁证如山才低头召回。信任裂痕就此撕开。

更致命的是——

它躺在功劳簿上太久了。

产品迭代停滞。整整六年。未推出真正意义上的全新车型。

电动化梦游。当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在2024年飙升至40%,三菱唯一的纯电车阿图柯,竟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品。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内耗。让决策慢如蜗牛。

数据是冷酷的判官:

广汽三菱销量从2018年14.4万辆崩跌至2023年1.2万辆;

长沙工厂产能利用率仅剩5%;

2023年净资产-14亿元,资不抵债。

燃油时代的王者。在电驱浪潮前彻底失语。

退场与体面:百年日企的最后一课

2023年10月。广汽三菱重组。

长沙工厂被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转型生产新能源车。

2025年7月。沈阳发动机工厂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三菱股权清零。

令人动容的是退场姿态:

员工安置三阶梯:青年转岗新公司+赔偿;老员工高额补偿;留守售后可选;

三菱谢幕,引擎声咽,一个时代的句点-有驾

配件供应承诺:售后体系持续运转,老车主的引擎仍能维修;

生产线未废弃。成为自主品牌电动化跳板。

“即使撤退,也保持厚道。”网友的感叹。是三菱最后的体面。

日系车的警钟:谁能逃过时代绞索?

三菱不是孤例。

铃木早已退出。丰田、本田、日产销量全线滑坡。斯巴鲁销量腰斩。日系份额从2020年24.1% 骤降至2024年9.6%。

问题本质暴露无遗:

日本本土电价高昂。电动化缺乏动力;

“省油耐用”标签。被中国品牌的800V快充、智能座舱、460公里平均续航碾碎;

决策链条僵化。难敌本土车企“以快打快”的节奏。

但转机仍在。

北美市场。三菱燃油车因续航优势依然坚挺。

丰田与比亚迪合作bZ3。本田宣布2027年停售纯燃油车。求生欲已觉醒。

中国定义汽车的时代

三菱的退场。恰逢中国汽车业历史性拐点:

2024年全球新能源销量60%来自中国;

三菱谢幕,引擎声咽,一个时代的句点-有驾

动力电池装机量占全球50%。宁德时代、比亚迪垄断前二;

高压快充、固态电池、国产芯片。技术定义权易主。

当广汽埃安用三菱旧厂扩产。年产能冲至60万辆;

当比亚迪横扫全球销冠。蔚来在挪威建换电站——

三菱的结局早已注定:跟不上迭代速度的企业。注定成为变革的代价。

引擎声渐远。电驱蜂鸣正盛。

三菱教会中国造发动机。中国却教会世界造电动车。

它的退场不是终结。而是产业更迭的残酷注脚。

燃油车会消失吗?

未必。但王座已易主。

日系品牌还有机会吗?

除非彻底撕掉旧剧本。

您开过三菱吗?关于那个引擎轰鸣的时代。最难忘的是什么?

留言区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