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销量数据一出来,我第一反应是,比亚迪真的稳了。39.6万辆,这数字放数字面上是挺硬核的,尤其是在整个车市环境不算特别乐观的当下。隔壁老王是做4S店销售的,他当时跟我吐槽:比亚迪这波产品线很完整,啥价位段都有货,而且交付都有保障,客户买着放心。这话不是没道理。
比亚迪除了硬杠产量,还有点特别值得品味——全产业链自建,供应链拽得很。你要是理解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会知道能不靠别人,从电池到整车控制器,再到整车装配,这就像盖楼,你自己有浇筑水泥的工厂和工人,楼盖自然快又稳。反观那些不造电池、自己把控零件的车企,往往得被供应商牵着鼻子走,这一招比亚迪玩得出彩。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旗下四大品牌覆盖的价格区间挺宽,5万到150万都有,这跨度也不小。想想普通消费者买车预算从1-2万到顶配上百万,选车型时候,能覆盖更多需求,产品线自然更加抗风险。方程豹和仰望系列靠提升品牌溢价和差异化,又在纯电豪华SUV领域抢占高端市场,轮子转得很顺。这种前中后三条线并行开发的打法,短时间内没人轻易模仿得来。
不过说实话,吉利27.3万辆紧随其后也不简单。银河系列的表现太亮眼,76%新能源占比说明转型速度快,星愿系列竟然成了A0级纯电市场冠军,是谁也没预料到的。吉利这家伙打持久战很会,技术研发和供应链上的投入不是说说而已——我知道他们研发费超千亿,和长安1100亿的研发储备相比,真是各有千秋。研发投入和销量的平衡点,得看后续几个月的市场反馈。
长安在这儿也站得住脚,中国厂商阵营里的技术代表。新能源1-8月增速58.4%,这数字就说明东西是真的在变。记得去年和长安某研发工程师聊过,他们的中台系统升级让管控效率提升不少,智能化配置也紧跟车联网趋势。高投入背后,决定产品迭代速度和升级潜力。只是,研发固然重要,供应链压力没法完全躲开,尤其芯片短缺时段,还是要和供应商一块掰手腕。
说到北汽和五菱,各自半点儿差距体现的是市场细分策略差异。15.7万和15.6万的销量,几乎不分伯仲。五菱的神车五菱宏光MINI EV啥时候不火过?日常通勤首选,小个头又实用。北汽则比较均衡,新能源和传统车双线推进,累积了不少老客户。细分市场的打法让他们各自站稳了脚跟。隔壁修理店张师傅说:MINI EV换电池的便宜,维修方便,用户基本满意。别的车,毛病多起来,修起来麻烦,店里也头疼。
合资老牌车企呢?一汽-大众14.6万,上汽大众9.1万,差距挺明显。而且增长几乎停滞,市场份额被压缩,老爷们风光不再。广汽丰田倒是保住了前十,7.1万销量,可和国产新能源头部阵营的差别明摆着。消费者买新能源车,讲究智能配置和续航表现,合资老大哥们游刃有余的燃油车优势正在逐步被蚕食。想想传统燃油品牌进入车联网和电动车领域的慢半拍,背后的原因也不少是集团架构庞大,研发节奏被冻结。
这里我得承认,上边我对合资品牌处境的描述有点宽泛,毕竟还有部分车型与细分市场表现不错,只是整体市场气氛确实不利于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我说新竞争周期来了;从政策驱动走向技术驱动,和供应链闭环、智能软硬件共进,才是下一阶段的核心。
小跑题,提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不是消费者对国产新能源车的信任感,随着比亚迪和吉利等品牌的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一道护城河?从我身边几个朋友买车经历来看,基本是这样。周末聚会,好友小张感慨:我第一辆车就是比亚迪,像换手机升级一样升级,至少不用担心服务网点和配件问题。这种口碑底气,是一笔挥之不去的财富。
讲回数字,稍微心算了一下,39.6万辆的比亚迪,假设均价20万,月销量就是差不多79亿元的销售额(粗略估算)。这个均价不准确,因为品牌跨度大,但也能看出体量和现金流压力缓解程度。市场环境没那么友好,能维持这样的销量输出,背后供应链和销售网络确实经得起考验。
最后顺带提个问题和你聊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越来越多高端新能源车把智能座舱做得像移动办公区?这背后不仅是卖车,更像是在卖未来生活方式,你觉着这趋势能撑多久?车真的还能再智能点吗?(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个9月销量榜,更多是折射出国产新能源的真金白银实力,和传统合资品牌的困境。市场和技术赛跑,谁能跑到还有很多变数。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