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最近着实有点闹腾。原本吧,新车横空出世,订单像潮水一样涌来,一片喝彩,结果没过多久,冷不丁地来了个“限功率”风波。事情的梗概是这样,有些车主幡然醒悟,自己的SU7 Ultra在经过OTA升级后,平添了一项“赛道圈速解锁峰值扭矩”的章程,换句话说,想淋漓尽致地体验那1140千瓦的狂暴动力,得先去指定赛道溜一圈,成绩达标才行。
这事儿一出,舆论场瞬间沸反盈天。有人觉得小米这波操作堪称妙手,毕竟人命关天,大功率不是阿猫阿狗都能驾驭的。但也有车主颇有微词,斥责这是“付费性能遭阉割”,自己真金白银买来的性能,凭什么要被束缚?况且,限制弹射起步也让人颇感龃龉,启动弹射还得原地杵着等60秒,这还叫哪门子弹射?
小米官方的托辞是,旨在甄别驾驶技艺,降低公共风险。听上去似乎有板有眼,但细细一咂摸,总觉得哪里犯嘀咕。老实说,造车的初衷是让大伙儿体验风驰电掣的快感,如今倒好,速度是有了,但得先通过摸底考才能体验,这逻辑未免有些南辕北辙。
提及这档子“限功率”事,不少人暗忖着和近来SU7 Ultra肇事的几起交通事故脱不了干系。终归,车祸猛于虎,一旦出了事端,舆论的口诛笔伐足以让人焦头烂额。小米或许也是想亡羊补牢,试图通过OTA限制一下动力输出,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但,单凭这招“釜底抽薪”真能奏效吗?我始终认为,把车造得快如闪电,而后又设限动力,这本身就是个自相矛盾的命题。车祸的症结,归根结底还在于驾驶者本身。即便把动力限制到区区74千瓦,该惹祸的照样会惹祸。与其如此,倒不如在交付之际,再三强调安全驾驶,恪守交通法规。
好比咱们寻常开车,领到驾照的那一刻,教练都会苦口婆心地耳提面命,安全第一。但真正握上方向盘,又有几人能将这些箴言铭记于心呢?
小米汽车的消费群体,以年轻人居多,90后、00后是生力军,80后也不在少数。这部分人,对于速度与激情的追求堪称本能,但驾驶经验可能相对匮乏。SU7 Ultra的功率的确惊人,并非人人都能驾轻就熟。然而,因为一小撮人,就限制绝大多数用户的权利,这说得过去吗?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小时候,学校为了杜绝学生早恋,明令禁止男女生同桌。结果呢?该情窦初开的照样情窦初开,没早恋的反而觉得学校管得太宽泛。
更为妥帖的方案,或许可以根据用户累积的行驶里程,循序渐进地释放动力。如同游戏里的经验值设定一般,跑得越多,解锁的技能也就越多。这样既能迎合用户的诉求,又能兼顾安全。
当然,兴许有人会辩驳,这种做法过于繁琐,成本过高。但我以为,既然选择了打造高性能汽车,就理应预见到这些问题。毕竟,安全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安全保障。
与其把精力耗费在限制动力上,倒不如多在驾驶辅助系统上精雕细琢。例如,增设一些智能安全预警功能,或者推出一些安全驾驶培训课程,助力用户精进驾驶技能。
归根结底,汽车厂商的职责,远不止于把车造得尽善尽美,更重要的是引导用户安全驾驶。这不仅是对用户的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担当。
这次小米SU7 Ultra的“限功率”风波,最终以暂停推送OTA更新收场。但此事背后,浮现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在追逐速度与激情的同时,如何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这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上下同心协力去探讨的课题。
说到底,车轮滚滚向前,安全才是通往家的康庄大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