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6月7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项目建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凭借美观、科技感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市场上的车门把手产品呈现出工作原理、形式多样化趋势,在市场应用过程中暴露出以下问题:强度不足、控制逻辑潜在安全风险、识别操作难(隐蔽无标志)、断电失效、夹手等,潜在逃生、救援风险。
在车辆行驶时,门把手处于隐藏状态,与车身表面齐平,能够减少空气阻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但多起新能源汽车碰撞事故却一次次掀起公众对于其安全性的探讨。
2025年3月29日发生的安徽铜陵小米SU7严重交通事故导致司乘共三人身亡。该车辆使用的是半隐藏式门把手。舆论关注事发后车门能否正常打开,以及救援是否因此受到影响。4月1日晚间,小米公开回应称,公司尚未接触到事故车辆,无法分析事故时车门是否可以打开。此后,小米没有进一步回应相关信息。
隐藏式门把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隐藏式门把手使用电力驱动。在一些事故发生后,车辆断电会导致门把手无法顺利弹出。虽然大部分车企会在车门内设置应急门把手,但如果乘客受伤或昏迷,车门又无法从外部打开,救援难度会大幅上升。在新能源汽车事故中,门把手是否能打开都引发了广泛争议。
国内现有标准(如QC/T 988-2014)仅覆盖传统门把手的耐久性,对隐藏式设计的标志、安全冗余、断电保护等关键问题缺乏规范。国际上也未对此形成统一标准,车企设计差异大,应急装置位置不统一。如突发意外情况,增加救援难度。另一方面,车企为追求“科技感”和外观吸引力,过度强调形式创新,忽视安全核心需求,形成“重表轻里”的不良风气。并且,复杂的电子结构导致车门重量增加,同时提升了制造成本和故障率。
此次工信部拟定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主要针对以下方面:
1. 安全冗余设计:要求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机制,确保事故中车门可开启。例如,强制配置物理应急拉手并规范其位置。
2. 规范安全标志:统一隐藏式把手的应急标识,提升可见性,降低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
3. 动态测试与防夹要求:新增电动把手的动态试验和防夹标准,确保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可靠性。
4. 防止误触发:针对车辆翻滚或坠落场景,防止把手误触发导致乘员跌落。
这些措施填补了国内标准的空白(现有标准仅覆盖传统把手的耐久性等基础指标),并且在国际上也具有前瞻性。新规可能倒逼车企重新权衡外观创新与安全性能。而统一标准可降低用户学习成本,让门把手不再“花里胡哨”,尤其在紧急情况下提升逃生成功率。
工信部此次整治不仅是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技术修正,更是对汽车行业“安全至上”原则的重申,是对新能源汽车设计“重颜值轻安全”倾向的纠偏,体现了以生命安全为核心的政策导向。通过强制性标准,既回应了公众对事故隐患的担忧,也为行业划定了创新边界。未来,如何在科技感与安全性之间找到更优解,将是车企与监管双方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大众新闻记者 郭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