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牵手车企造智能车,赛力斯后来居上,上汽效率受关注

第一次遇到余承东是在一桩和汽车有关的案子现场,不是在法庭——也不是在机械实验室,而是在新闻照片里。他买了一辆东风风神SUV顶配——场面简直像某种实验的开机仪式。风神SUV停在夕阳下,反射着钣金的微光,余承东的西装笔挺,面带微笑。没人注意那辆车的轮胎花纹或保险杠细节,却都记住了:华为要和东风合作造车了。

这种重视合作伙伴的仪式感,后来成了华为进入智能汽车行业的标志性动作。2014年东风,2017年北汽,2019年长安、一汽、广汽、赛力斯——名字如流水不息的车牌号码,一批一批“起了早集”。连比亚迪都凑热闹,请余承东站台。车企高管们排队见华为,场面堪称“车圈拍卖行”。只是,谁都没想到最后那个“赶晚集”的赛力斯,却被推成了问界的座上宾。一种惨烈的村里履职指令,问界让给赛力斯、主角归主角,其他人乖乖站台。

上汽灵魂论更是行业名梗。上汽董事长的那句“躯体 vs. 灵魂”,细想还真有点哲学趣味:未来车企到底还能留几条自己的“神经”?可惜灵魂论余温未褪,2025年,上汽就在大都市光环加身、贾建旭高效操作下,一把夺下与鸿蒙智行的全面合作权。那些长期观望的长安、一汽、东风、广汽,眼睁睁看着国际大都市的快刀斩乱麻。

贾建旭,过去还在延锋给问界供应车机,一年几个三级跳,现在直接领头上汽拥抱华为,全线产品从尚界到宝骏集体搭载华为解决方案。上汽乾坤反转,直接从行业ICU套着氧气瓶,爬起来准备起舞。企业墙上的座右铭大概可以改成“效率即正义”,相比其他主机厂董事长,那效率、那对余承东的尊重,肉眼可见地卷出了新高度。

行业江湖如此,背后逻辑更简单:谁的“合作诚意”让华为更有存在感,谁就能率先分到数字化转型的大蛋糕。只是,先锋总有限,老企业的体面却要慢慢学会藏进合作书里。到了 2025 年,连东风、赛力斯、小鹏、广汽、长安这些主机厂顶层管理者,也开始排队考察深圳华为总部。央国企的坚冰,一点点被现实的“调研会议”敲开。

对外的故事其实简单——华为,不造车的科技巨头,为什么动不动就让产业链上数以万计的零部件老板心跳加速?任正非的一句话,“车的最高级别就是安全”,把话题拉回到本质。说得太普通,听起来有点像刑侦队里家长里短的开场白,实则暗合了这个时代的行业困局:造车,归根到底就是安全问题。心虚的品牌靠吹牛逼炒作,遇到缺陷就推锅给“极少数异常情况”。行业讳莫如深的“安全就是最大豪华”,其实最容易被批判,但也最难落地坚守。

华为有点“中国博世”的味道,自己不造完整的车而是深嵌供应链,把“脉门”——智驾、车机、车联网——牢牢掐在手里。和东风、上汽、长安这些央国企的合作,不再只是老式的技术输出,而是深度共生。甚至到了运营、渠道同步联动的地步。华为的三种合作模式 ——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各有玩法,最终没变的,都是那个“车要安全、智能要流畅、车机要好用”的价值锚点。

说到这里,故事开始有了横向对比的滋味。看看问界的日产销,2024年卖了近39万辆,市值秒杀一众老牌车企。用一句业界流行语:“以前买车看加速,现在看芯片算力。”鸿蒙座舱玩的超级桌面和无感车机互联,把智能体验直接打到BBA的腰眼。奔驰BMW奥迪,原来引以为傲的机械工艺、怠速平顺、车门厚实和转向手感,突然变得像燥热夏日里的旧茶几,虽然还好,但没人真在意。

最让传统车企夜不能寐的,还是华为带来的赛道切换——电动化、智能化、数据驱动。前几十年大家都拼内燃机和自动变速箱,如今比的却是算力、路径学习、设备互联和云端体验。西方造车巨头们还在争论涡轮增压的气缸排列,中国人已经大批量上车“自动智驾无图运行”。广汽的“华境”、长安阿维塔07直接华为商城首发,东风猛士、一汽红旗等新梦之队陆续成团。

模式也悄然进化,从“HI模式”到更加深入的“HI Plus”乃至品牌、渠道共创。八大央国企加上二大民企,这张网越拉越密,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大象级合纵,故事已经写在法条背后:联合,不造整车,却造“灵魂”——握住数据和提升体验,就是新时代的生存方式。

华为牵手车企造智能车,赛力斯后来居上,上汽效率受关注-有驾
华为牵手车企造智能车,赛力斯后来居上,上汽效率受关注-有驾

这其中,自嘲的空间也不少。干我们这行的,习惯了“看尸体站位置”,总要看看案发现场哪有可疑血迹。车圈的竞争格局,有时像极了打破沉默的法庭,表面很和气,谁都不喊打,但暗处早就刀光剑影、证据链朦胧。一边是联合升级、技术赋能的莺歌燕舞,一边又藏着“灵魂和躯体”之争、数据归属的暗流涌动。

华为牵手车企造智能车,赛力斯后来居上,上汽效率受关注-有驾

说到底,谁能获得“车主数据”与“智能控制”,谁就拥有了下一轮工业革命的前门钥匙。任正非讲,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未来。这一点,在任何一个科技与制造结合的时代里,都是真理。只不过,现在的“数据”不再是电表读数这种老掉牙的实体数据,而是千千万万日常驾驶行为、传感信号、道路学习汇聚的大数据。

至于传统豪华品牌,他们看似依旧稳如老狗。可就像法医反复检视的老伤疤——伤口能愈合,可能留下点抽搐的后遗症。行业变局已经写在每一个销售数据和用户评价里。鸿蒙智行挑战BBA,比的其实是“流程背后”的智力、体验和资源的整合能力。

最后,我无法给出一个绝对的结论。中国汽车行业的“灵魂归属”,到底是应该交给华为们,还是留给上汽、东风这些百年老厂,这场关于身份与价值、创新与秩序的博弈远未终结。毕竟,最让人头疼的,永远不是谁能起早谁能赶集——而是谁能真正掌控那“灵魂数据”,将一辆正在行进中的车,引向一个安全的未来。这种选择,你会怎么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