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个城市,最近几天感觉空气都变得稀薄了点,因为好像所有人都在盯着那个15.98万起的上汽华为鸿蒙智行H5中型SUV。你说,一台车能一下子激起那么多人的兴趣,真得不简单。
我记得有个朋友,去年刚买了一款小型SUV,他开口就说:还是得有性价比,别样样功能都整得花里胡哨,结果买回家用起来还不是各种折腾。这句话我一直记着。因为这次上汽和华为的合作,价格一降低,买的人也就多了。你会不会觉得,面对这些新品牌、新技术,理性的消费者其实每次都在问:值不值得?
刚才我翻了下笔记,看到一个数据:市场容量在300万辆左右(估算,因为样本少,体感)。这个细分市场里,零跑C11、小鹏G6都有各自的铁粉。而H5能快速火起来,估计得归功于它的价格——最低15.98万,纯电续航655公里,这在这个价位已算挺猛的。其实在我心里,价格拉得低,配置还能保持一定水准,算是吸引人的杀手锏。
关于实操差别,举个例子:同样15万级别的新能源SUV,比如零跑C11和小鹏G6。H5在智能驾驶方面,硬件明显优于零跑C11。哈,华为枪炮齐发:192线激光雷达,11个摄像头,那感觉像武装到牙齿的特战队。反观零跑,只用了128线激光雷达。可我又想,真实开起来还差多远?平常高速跟车,华为的干预明显更顺滑。坦白说,这高级别智驾真的离你家门口有多远?回想我次次试驾,总觉得系统还得跑跑流程,说白了,操作还算贴地的,不算特别贴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H5 Max版支持车位到车位全场景导航,覆盖城区、高速、快速路,却价位在18万多。你会不会觉得,买这个配置,还得多掏点,毕竟多了个激光雷达。其实我心里在想:意味着要不是丰富了用户体验,华为宣传的黑科技,也可能变成牵线木偶。
这里出现个问题:华为的高阶智驾,真能普及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吗?还是说,车的智只是个装点?再说,智能配置用料和工艺哪些还能改进,毕竟大厂都在拼内功。买车的痛点在于价格门槛,最大难关是:我算了下,纯电续航655公里,百公里能耗大概在15千瓦时(估算),加上家庭出行的油耗,和加油的钱差不多。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市场的火热能持续多久?还能不能踩刹车琢磨清楚?毕竟,配置再全也不能忽视底盘调校。你试想,这车用了前麦弗逊悬挂,和很多竞品用的双叉臂一比,操控和舒适性不可能有明显优势。可是那又怎样?群众关注的,还是那块大屏、智能驾驶秀肌肉。
我有个疑问:这华为ADS 4.0,到底是技术驱动还是广告噱头?硬件配置看着很牛,但实际应用里效率高吗?我问自己,要是花个多掏几千块,换个更丰富的豪华配置,值得吗?难不成,消费者真会只为未来的潜力买单?说不定,这是个期待值的博弈。
不得不提的一点:经销商告诉我,H5到店的人很多,订单狂增。有的人是忙着捡漏,也有人真看中了它的品牌背书。可我心里一直在琢磨:在这个价格区间,别说车胎、刹车了,目前的核心还是心态。技术再好,也不一定能大幅改变购买惯。
其实我还挺嫌麻烦的,买车这事,一次买个几年的事,哪个厂商能保证后续软件更新和硬件耐用性?你知道我有个朋友,买了款新车,三个月后就出现OTA卡顿,车内油耗数据乱跳。他说:心都碎了。这让我怀疑,因为技术不是单靠天马行空的宣传能解决的。也是,所谓你享受的,或许只是未来的某天——不过这话,也算老生常谈了。
说到这里,我还想问:未来的市场,会不会真由技术+价格双轮驱动,还是会被体验打败?我身边有人专挑驾驶感受好的车,宁愿贵一点,也不愿折腾。也有人拿起手机,试着用那个智能助手查个停车位,觉得超级方便。不同的用户画像,导致的市场反应也大不一样。
场景切到这里——突然想到,这辆H5的内饰设计,跟我之前试过的车比,还算挺简洁,但那种硬塑料的感觉让我有点失望。是我挑剔,还是科技车的内在还没跟得上科技外壳的追求?一个不开灯的晚上,车内灯源悬浮的灯带让我想起我小时候用的磁带播放器——那种朴素的科技感,倒也挺亲切。
反正,这次的市场反应让我觉得,价格拉下来,确实吸引了大量试水的年轻用户,但能不能转化成持续的销量,还得看用车体验。我心里其实很想知道:你会为一台会跑两百公里就能干活的车,花17万,还能心安理得?还是更愿意多掏点,选个配置更多的?这不就是个价值取舍问题嘛。
未来几个月的成绩单会告诉我们,这个貌似打破常规的新人,还能挺多久?还是只是一波短暂的惊喜?
这辆车外观挺中规中矩的,家族式的车头设计,算不上惊艳,但也不丑。感觉朋友圈里有朋友说:像个大号的城市SUV。真心不差,但你会不会觉得,它和一些同级别的车,差距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端。配置上虽然抢眼,不过用在实处,怎能跑得更快、更稳?
说个小细节吧,车尾上的华为标志,倒挺醒目的——不过我还没搞明白:到底这车的硬核竞争力,是来自哪里?是品牌?还是技术?或者还是被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所支撑?我想,还是得看用户的口口相传。
应该承认,像这样的技术品牌合作,对整个行业的冲击,肯定不小——或者说,是未来行业的模样。技术拉升出好车的门槛,也会不会变得更高?既然,买车不再只是看外观和空间,更多的人其实在拼智能、体验,这问题就变得特别复杂。
好了,好像也该结束了。你说,像H5这样,真的能走多远?还是只是个盛宴里短暂的火花?我其实挺喜欢这个价格亲民,配置亮眼的方向,但又担心,这样的新潮能不能持续,还是个谜。
结尾留个伏笔——你觉得,未来买车,最重要的还是真用得顺手还是会看懂那些极客式的科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