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关于小米汽车的事儿在网上聊得挺热闹,不少订了车的朋友心里都犯了嘀咕。
这事儿简单说就是,有些准车主明明离拿到车的日子还远着呢,却突然接到了小米方面的通知,要求他们在短短几天内,把剩下的二十多万车款全部付清。
如果不付,不仅订单要被取消,之前交的好几万定金也拿不回来了。
这一下就让很多人不理解了,咱们平常买东西,尤其是买车这样的大件,不都是车到了,自己仔仔细-细检查一遍,确认没问题了,才高高兴兴地把尾款交了吗?
怎么到了小米这儿,车还在生产线上,甚至连个影子都还没见着,就得先把钱全给人家呢?
这规矩到底是谁定的,背后又有什么说道呢?
咱们先来看看具体发生了什么。
在北京,有位姓陈的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她订的是一台顶配版的小米SU7,当时订单系统上显示,她大概需要等上二十二个星期,也就是差不多五个月才能提车。
对于真心喜欢这款车的消费者来说,虽然等待有点漫长,但也都能接受。
可就在前不久,她突然接到了小米交付顾问的电话,对方的语气很坚决,给了她一个“最后通牒”:必须在七天之内,把剩下的二十多万尾款全部结清,否则订单就自动作废,之前交的定金也一分不退。
陈女士当时就觉得这事儿不对劲,她坚持认为,买车天经地义就该是“见车付款”,可对方的回应更让她心里一凉,说如果她不配合,那么她的这台车的生产计划就要被推迟,遥遥无期了。
陈女士的经历不是个案,她把这事儿发到网上后,很快就发现,有同样遭遇的准车主还真不少,尤其集中在那些订了顶配车型的用户里。
大家一下子就炸开了锅,觉得这太不合理了,有些人甚至已经开始联系律师,准备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原本一件高高兴兴等新车的好事,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场让人心里堵得慌的纠纷。
面对这么多人的质疑,小米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应。
根据一些小米汽车销售人员和内部人士的说法,这个“提前付尾款”的政策,并不是针对所有订车的客户,而是有特定目标的,主要瞄准了两类人。
第一类,是那些之前自己提出过,想要延迟一段时间再提车的客户。
第二类,是被小米的系统判断为“提车意愿比较低”的用户。
什么叫“提车意愿低”呢?
举个例子,比如你在办理汽车贷款的时候,手续上不太配合,拖拖拉拉的;或者是在一些车主聊天群里,曾经说过一些比如“等太久了,有点不想买了”之类的话。
小米的逻辑是,现在SU7的订单量实在太大了,生产线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严格按照订单来生产的。
如果车子都快造好了,马上要运到你所在的城市了,你突然来一句“我不要了”,那这台为你专门生产的车就会被闲置,不仅占用了库存,也打乱了整个交付流程,对后面排着长队的消费者来说非常不公平。
所以,他们想通过提前收款这个办法,来筛选一下,看看谁是真心想买车的。
愿意付全款的,那就说明是铁了心要买,工厂就踏踏实实给你生产;不愿意付的,那就正好把这个生产名额让给后面更需要的人。
这个解释听上去似乎有那么点道理,而且还有分析认为,小米这么做,背后可能还有一个更深的目的,那就是打击“黄牛”。
自从小米汽车上市以来,热度就一直居高不下,这就让一些投机倒把的“黄牛”看到了商机。
他们用各种方式抢先锁定了大量的订单,自己并不打算开,而是等着加价转卖给那些等不及的真买家。
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上,一个小米SU7的订单,转手就能加价好几万块。
小米的这个“提前付全款”政策,就像一个过滤器,能有效地把这些“黄牛”给筛出去。
因为黄牛手里可能握着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订单,你让他一下子拿出几百万的现金来付清所有车的尾款,他很可能没有这个资金实力,也不敢冒这个风险。
这样一来,那些虚假的订单就被清理掉了,生产线就可以优先为真正的消费者服务,大家的提车时间或许还能提前一些。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打击黄牛,相信每个普通消费者都是拍手叫好的。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很多真心实意想买车的普通用户觉得特别委屈。
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为了买你的车,已经交了好几万块钱的定金了,这笔钱还不能退,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我的购买诚意。现在你为了防范黄牛,却要把我们这些真金白银支持你的普通人也一起‘考验’,让我们承担这种‘车没见影就得付全款’的风险,这公平吗?” 这种做法,感觉就像是为了抓一个小偷,就把整栋楼的居民家门都锁上,让好人也出不了门,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法律和常理上讲,消费者的这种感觉是有依据的。
有法律专业人士就指出,在小米的购车合同里,有些条款,比如“车企有权随时通知消费者付款”、“消费者不按时付款就视为违约”等等,实际上是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车企,而把大部分的风险和义务都甩给了消费者。
这种明显不对等的合同,在法律上被称作“霸王条款”,它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最基本的公平原则。
买卖应该是建立在平等自愿和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的,不能是一方说了算。
所以,整件事看下来,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小米作为汽车行业的新兵,一出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订单多到接不过来,这既是它的光环,也是它的压力。
面对海量的订单和漫长的等待周期,小米急于想办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这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做生意,尤其是做品牌,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人心账。
小米这个品牌之所以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多年来和广大“米粉”建立起来的那份信任和情感。
当一个企业开始用一种看似高效但却冰冷强硬的方式来对待它的忠实用户时,它伤害的可能不仅仅是几个消费者的钱包,更是自己品牌长久以来积累下的宝贵信誉。
信任这个东西,建起来很难,需要无数次的良好互动;但要毁掉它,可能一次不愉快的经历就足够了。
目前,已经有不少消费者向市场监管部门进行了投诉,相关部门也已经介入调查,这件事最终会如何发展,我们还需要继续关注。
这件事也给所有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提了个醒:在追求发展的速度时,千万不能忘记了对消费者的那份尊重和责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