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潮后的坚守:中国车企在俄市场的战略转型考验

俄罗斯亚洲工业家与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曼克维奇关于中国车企需调整战略以巩固俄市场地位的表态,精准点出了当前中俄汽车贸易的核心矛盾。从2024年市占率飙升至58%的蜜月期,到2025年1-4月出口量暴跌49%的寒冬,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境遇转折,本质是短期机遇红利消退后,长期战略适配性不足的集中暴露。如何在政策壁垒与市场变化中找到新平衡点,成为中国车企必须破解的课题。

退潮后的坚守:中国车企在俄市场的战略转型考验-有驾

吸引力犹存:短期波动难掩长期价值

尽管销量下滑显著,俄罗斯乘用车市场对中国车企的吸引力并未消失,其核心价值源于供给结构与市场基础的双重支撑。从市场空白来看,西方车企撤离后留下的产能真空尚未完全填补,截至2025年年中,中国品牌汽车在俄上牌总量已达265万辆,占比6%,其中奇瑞、哈弗、吉利稳居中国品牌前三,奇瑞单品牌上牌量更是达到58.22万辆,这种用户基数构成了市场复苏的基础。

从需求特征来看,俄罗斯消费者对高性价比车型的需求本质未变。尽管2025年新车销量预计再降10%至143万辆,但经济疲软下,消费者对价格敏感的属性更加突出,而中国车企在燃油车与入门级新能源车领域的成本优势仍具竞争力。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仍以77%的市场份额占据俄罗斯新乘用车最大供应国地位,长安、吉利等品牌依旧稳居细分市场前列,印证了需求端的持续认可。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本土汽车产业短期内难以实现全面替代。伏尔加等本土车企虽接手部分西方遗留产能,但在技术迭代速度、车型丰富度上仍与中国车企存在差距,尤其在SUV、新能源等新兴细分市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尚未被完全抵消。这种供需错配,为中国车企通过战略调整重获增长留下了空间。

现实制约: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

中国车企在俄市场的销量下滑,并非单纯的市场周期性波动,而是政策壁垒、库存压力与信任危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现实挑战构成了战略调整的核心背景。

政策层面的保护主义打击最为直接。2024年10月以来,俄罗斯连续推出政策组合拳:进口车回收利用费上调70%-85%,2025年初进口车综合税率最高升至38%,同时切断平行进口通道,彻底堵死经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曲线入俄路径 。这一系列举措直接推高了中国车的终端售价——一辆150万卢布的中国车需额外支付17万卢布回收费,相当于增加近12%的成本,大幅削弱了性价比优势。

市场层面的库存与信任危机形成叠加压力。政策冲击下,中国车在俄积压量已达35万辆,经销商被迫推出"买坦克300送奇瑞小蚂蚁"的极端促销手段 。更严重的是信任裂痕的出现:智能网联功能因服务器禁令全面瘫痪,零部件运输周期长达三个月,网红博主吐槽"只卖车不管售后"的声音持续发酵,导致红旗H9等高端车型销量暴跌75%,坦克500甚至跌出销量榜前二十 。此外,卢布贬值与外汇管制带来的利润汇回难题,进一步侵蚀了车企的经营意愿,奇瑞在招股书中明确降低对俄依存度,长城也暂停了鞑靼斯坦工厂扩建计划。

外部竞争的加剧更添变数。巴西、土耳其车企正趁机填补空白,2025年4月对俄出口量分别暴涨200%,而俄罗斯本土车企也在政策庇护下加速扩张,伏尔加CEO索科洛夫直言"中国车威胁本土产业生存",形成了内外夹击的竞争格局。

破局之道:从"贸易出口"到"本土深耕"的转型

曼克维奇提出的"调整战略",本质上要求中国车企彻底告别依赖出口的粗放模式,转向"本地化、适配化、服务化"的深度运营。中国重卡在俄的境遇已提供前车之鉴——因缺乏本地化布局,东风、一汽等品牌多款车型因"安全不达标"被禁售,而乘用车领域哈弗、奇瑞因在白俄罗斯实现本土制造,得以在政策调整中缓冲冲击。

本地化生产是突破政策壁垒的核心抓手。俄罗斯提高进口税费的核心诉求,是逼迫外资车企转移产能,中国车企需顺势而为加快本土化布局。可借鉴长城图拉工厂的经验,通过全散件组装(CKD)模式降低关税成本,同时与俄本土零部件企业合作,逐步提升本地化率。这不仅能规避进口政策限制,还能缓解外汇管制带来的利润汇回难题,为长期经营奠定基础。

产品适配化是重建市场信任的关键。针对俄罗斯极寒气候与路况特点,需开发专属车型——如强化电池保温技术解决新能源车冬季续航问题,优化底盘与刹车系统适应复杂路况,避免重蹈重卡"水土不服"的覆辙。同时,必须重构售后体系,建立本地化零部件仓库,将配件供应周期从三个月压缩至两周以内,同步搭建本土服务团队,破解"售后缺失"的信任死结。

市场策略的精细化同样重要。面对消费降级趋势,应重点布局100-200万卢布的中端市场,减少高端车型投放;针对二手车市场升温的特点,可推出"以旧换新"计划绑定用户;在智能功能上,改用本地服务器替代国内服务器,确保导航、车联网等功能正常运行。此外,可探索卢布与人民币跨境结算,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俄罗斯市场的调整期也是战略优化的契机。正如中国车企在中东推出沙漠版车型、在东南亚深耕新能源市场取得的成功,在俄的本土化转型不仅能巩固单一市场,更能积累应对地缘风险与贸易壁垒的宝贵经验。

中国车企在俄罗斯市场的起伏,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经历的成长阵痛。曼克维奇的提醒,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放弃短期红利思维,以本地化深耕换取长期市场地位,不仅能守住俄罗斯这一重要阵地,更能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探索出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当35万辆积压车的灰尘被清扫,真正扎根本土的中国车企,终将在俄罗斯市场重新站稳脚跟。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