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这东西,眼下那叫一个炙手可热。路面上疾驰的,泊车位上静默的,充电桩旁翘首以盼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可在这盛景之下,电池的安全系数,您心里真有底儿吗?
近日,官方祭出一纸文书,名头颇具震慑力:《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这玩意儿铁定于2026年7月1日生效,说白了,就是给电动车的“命门”——电池,加装了一道安全阀。
您或许会嘀咕,电池安全,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难道车企会拿用户的安危当儿戏?这话,可真不敢打包票。
回溯先前那些电动车付之一炬的新闻,是否看得您脊背发凉?有的停在车库里无端自燃,有的在行驶途中轰然起火。纵然车企事后百般辩解,诸如个别现象,电池热失控云云,可谁又能笃定下一个受害者不会是自己?
因此,这新规的颁布,起码能稍稍抚慰人心。它明晰了电池的安全阈值,往后车企再想敷衍塞责,恐怕没那么容易蒙混过关了。
不过,话说回来,单凭条条框框就万事大吉了吗?恐怕没那么乐观。
其一,标准的落地执行才是重中之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类戏码我们又不是没见识过。监管部门能否真正铁腕执法,让那些劣质产品无所遁形,这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其二,电池技术的迭代升级也必须紧随其后。现阶段的电池技术,坦白讲,尚有广阔的精进空间。能量密度要攀升,充电速度要提速,更重要的是,安全性要夯实。倘若电池技术原地踏步,那纵使标准再严苛,也只能是扬汤止沸。
设身处地为车企想想,他们也颇有苦衷。一方面,要追逐更高的性能指标,俘获消费者的芳心;另一方面,又要严控成本,维系市场竞争力。在安全与利润的天平上,如何找寻最佳平衡点,这的确是一道难题。
但这绝不能成为漠视安全的借口。须知,安全才是立身之本,舍弃了安全,其他的都是镜花水月。
不仅如此,除了电池本身,电动车的安全性还牵涉到整个产业链。充电桩的品质、维养,电池回收的处置,这些环节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波及电池的安全性能。
有人断言,电动汽车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倘若安全隐患无法根除,那么这个未来,恐怕会让人诚惶诚恐。
故而,这新规的出台,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为紧要的是,我们要构筑一套滴水不漏的电动汽车安全保障体系,从电池的研发、生产,到车辆的销售、运营,再到电池的回收、再利用,每个链条都要严防死守,确保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忆及往昔,家中所用的煤气罐,总要三番五次地排查,唯恐泄露。如今驾驶电动车,内心也应怀揣着同样的警惕意识。
这安全,绝非纸上谈兵,它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