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

“亡迪”之心不死,光7月就两回了!就是要搞臭比亚迪?

一辆比亚迪汉在成都机场停车场转了几圈,就成了“失控门”?后台远程刹停?司机毫发无伤,车也没撞,就是转个圈儿——这剧本,连三流网文都不敢这么写。

可就这么个一眼假的段子,几天内冲上热搜,舆论滔天,仿佛比亚迪的电动系统一夜之间崩塌了。更魔幻的是,爆料人信誓旦旦说“亲眼所见”,结果警方通报直接打脸:司机心情不好,兜个圈散心,自己停的车,全程无失控,无远程干预。 比亚迪那句“正在调查”还没说完,真相已经落地。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种荒诞剧情,偏偏总落在比亚迪头上?

一、从“转圈门”到“留洋计划抵制”,七月两波,谁在背后推手?

先说这起“失控”事件。我反复看了现场视频,有几个细节根本经不起推敲:

车窗全闭,无呼救动作——真要失控,第一反应不是拍窗、不是摇下车窗喊人吗?可这车里安静得像在冥想。

过弯有明显刹车灯亮起——我开过不少电车,包括比亚迪汉,它的刹车逻辑是松电门就有强动能回收,接近刹车感。视频里每一次入弯前,刹车灯都亮了,说明驾驶员在主动控速。

路径规整,非失控轨迹——失控车辆往往是直线冲撞或随机打滑,哪有这么匀速、圆润的“画龙”?这不叫失控,这叫“科目二压线练习”。

更讽刺的是,所谓“比亚迪远程刹停”,纯属脑补。目前所有主流车企,包括特斯拉、蔚来、小鹏,远程只能锁车、断电、定位,但绝不会在行驶中强制刹停——这涉及巨大安全责任和法律风险。比亚迪的技术再强,也不敢越这道红线。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当晚警方通报一出,事情本该落幕。但传播者仍坚持“我看到的就是失控”,这就不是误会,是蓄意了。

再往前推几天,另一个“新闻”冒出来:比亚迪要投7500万搞国足青训“留洋计划”。消息一出,立刻有“水军”打着“抵制国足赞助商”的旗号围攻比亚迪。足球评论员董路都看不下去,直言:“有车企在背后组织,煽动情绪。”

一个月内,两波大规模舆情,一波说车不安全,一波说企业不爱国(或滥用爱国营销)。手法如出一辙:制造焦虑+情绪煽动+真假掺杂。如果不是巧合,那就只能是——有人真的坐不住了。

二、为什么是比亚迪?因为它动了别人的“奶酪”

咱们换个角度想:谁最希望比亚迪出事?

不是普通消费者,不是车主,而是那些转型慢、销量跌、被新能源逼到墙角的传统燃油车企。

比亚迪2023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超97%,连续多年国内第一。它卖的不是高端小众车,而是10万级的海豚、秦PLUS,15万级的宋PLUS——这些车直接打穿了合资燃油车的定价底线。

我试驾过秦PLUS DM-i,百公里油耗3.8L,馈电状态也不抖不顿,市区通勤几乎零油费。朋友开的是丰田卡罗拉,同样路况油耗6.5L。一年跑2万公里,光油钱就差出近5000块。你说消费者会选谁?

比亚迪不是靠补贴活下来的,是靠“技术鱼池”+规模化成本控制,把新能源车的价格打下来了。 刀片电池、DM-i混动、e平台3.0,这些不是营销话术,是实打实的三电技术积累。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可这些技术一旦普及,传统车企的发动机、变速箱优势就归零了。你花几十年建的护城河,人家用五年填平了。换你,你能咽下这口气?

所以,“亡迪”不是情绪,是利益。搞臭比亚迪汉,就是在动摇整个比亚迪产品线的口碑根基。汉用的是刀片电池、DiPilot辅助驾驶、碳化硅电控——和海豹、唐、宋共平台。只要汉“失控”坐实,所有同平台车型都得被质疑。

这就是典型的“杀鸡儆猴”战术。

三、用户怎么说?真实车主的声音被淹没了

我特意翻了比亚迪车主群和论坛,发现一个现象:真正开过比亚迪的人,很少参与这类骂战。

一位成都的汉EV车主说:“那天我也在机场接人,看到那辆车转圈,还觉得这人技术不错,画圆挺稳。后来听说是‘失控’,我笑了,这要是失控,我每天通勤都得‘失控’十回。”

另一位宋PLUS DM-i车主分享:“我这车开了两年,最烦的是啥?不是故障,是亲戚朋友老问我‘电池炸不炸’‘会不会突然加速’。我说没有,他们非说网上看到的新闻是真的。”

你看,谣言的传播速度,永远比辟谣快十倍。而最受伤的,是那些信任技术、选择新能源的普通消费者。

四、横向对比:比亚迪的“安全”到底成色几何?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我们拉三款同价位热门车对比一下:

车型 比亚迪 汉EV 特斯拉 Model 3 小鹏 P7i

碰撞测试(C-NCAP) 五星(2021) 五星(2020) 五星(2022)

电池安全(针刺实验) 刀片电池通过(公开视频) 三元锂,未公开针刺 三元锂,未公开针刺

L2辅助驾驶 DiPilot(含自动变道) FSD基础版 XNGP城市领航

用户投诉率(车质网2023) 1.8‰ 3.2‰ 2.5‰

数据不会说谎。比亚迪是目前唯一公开演示刀片电池针刺不起火的车企,这比一堆参数更有说服力。而特斯拉虽然技术领先,但“突然加速”争议从未停过;小鹏智能化强,但小毛病反馈较多。

再看操控。我试驾过汉EV,底盘调校偏舒适,但过弯支撑到位,转向精准度不输德系。它的优势不是赛道级性能,而是**“家用+安全+省心”的平衡**。就像一个靠谱的中年男人,不 flashy,但关键时刻靠得住。

五、技术背后的设计哲学:比亚迪在想什么?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很多人说比亚迪“堆配置”,但我觉得,它更像一个实用主义工程师。

比如刀片电池,为什么选磷酸铁锂?因为安全优先。三元锂能量密度高,但热失控风险大。比亚迪选择牺牲一点续航,换来了电池包底部抗撞击、针刺不起火的硬指标。

再比如DM-i系统,它不追求“纯电驾驶感”,而是让发动机在最高效区间发电,驱动靠电机。结果是什么?市区当电车开,长途无焦虑,油耗还低。 这不是炫技,是算准了中国家庭的真实用车场景。

还有DiPilot辅助驾驶,不像某些新势力搞“全场景自动驾驶”噱头,它老老实实做L2,强调“人机共驾”,反而事故率更低。

比亚迪的哲学,是“技术为人服务”,而不是“技术秀肌肉”。

六、未来会怎样?头部品牌的“宿命”与挑战

成为第一,从来不是终点,而是风暴中心。

比亚迪现在面临的,不只是产品竞争,更是舆论战、认知战。每一次技术突破,都会引来新一轮抹黑。这不是它的问题,而是所有颠覆者的宿命。

但我也相信,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他们不再只看广告,而是看实测、看口碑、看长期使用成本。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我常跟朋友说:买车别看热搜,看充电桩排队长度。 哪个品牌车多,哪个品牌的桩前就排得长。我去过十几个城市的充电站,比亚迪车主永远占一半以上。

这就是最真实的投票。

结尾:开放性问题,留给各位车友

如果你是传统车企,面对比亚迪的价格和技术冲击,你会选择正面竞争,还是舆论围剿?

你觉得“车辆失控”类谣言,该如何防范?车企是否该开放更多实时数据?

你开过比亚迪吗?真实体验和网上说的一样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也分享个小花絮:上次试驾汉EV,我故意在山路急弯松电门,动能回收的拖拽感特别线性,像踩着一块有弹性的橡胶。那种“车随心动”的感觉,纸上参数可读不出来。

记住:尊重事实,不传谣,不盲从。技术可以被模仿,但良知和安全,不该成为攻击的靶子。

“亡迪”之心不灭,仅7月就两回!就是要抹黑比亚迪?-有驾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