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汽车市场可真是热闹,新车一辆接一辆,各种新名词、新技术听得人眼花缭乱。
就在大家还在消化各种信息的时候,一件因为一个数字引发的争论,把小米汽车和老牌车企丰田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件事的核心,就是小米汽车在宣传它的首款车SU7时,高调提出的一个概念——“3倍轮轴比”。
很多人一听,觉得特别厉害,但又有点蒙,这到底是个啥?
后来,一汽丰田的一位高管公开站出来说,小米这个算法不对。
这一下,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小米为了宣传在“忽悠”人,还是丰田在用老眼光挑新势力的刺?
这事儿值得咱们普通人好好琢磨琢磨。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小米SU7那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说起。
当时,雷军在台上详细介绍这款车的设计,为了说明SU7的车身比例非常协调、运动感十足,他用了一张非常直观的图片,告诉大家,这辆车的轴距(也就是前后两个车轮中心点的距离)和车轮大小之间,达到了一个“3倍轮轴比”的黄金比例。
他是怎么解释这个“3倍”的呢?
方法特别简单,就是在PPT上,把一个轮胎的图像,在前后轮之间的空隙里,不多不少正好放了三个。
这种一看就懂的展示方式,立刻就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卖点。
听起来,这车身修长,姿态优美,确实是个很吸引人的设计亮点。
一时间,“3倍轮轴比”成了网络热词,甚至有些其他品牌的车在宣传时,也开始跟着说自家的车也达到了这个标准,可见这个概念的传播力有多强。
就在大家对这个新词津津乐道的时候,一汽丰田销售公司的副总经理赵东,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发了一段话,矛头直指小米。
他的意思很明确:在汽车工程这个专业领域里,根本就没有“轮轴比”这个官方说法。
如果非要按照行业内大家都能理解的逻辑去计算车身比例,通常是用车辆的“轴距”去除以“车轮的直径”。
他认为,小米提出的这个概念和算法,更像是自己发明的一个词,和专业标准不沾边。
那么,如果按照这位丰田高管所说的专业算法,结果会是怎样呢?
咱们不妨自己动手算一下,这其实不复杂。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SU7的轴距是3000毫米。
它的轮胎有不同尺寸,我们就拿常见的19英寸轮毂来举例。
19英寸的轮毂,加上外面那层厚厚的橡胶轮胎,整个车轮的直径大概在725毫米左右。
现在,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除法题:用轴距3000毫米,除以车轮直径725毫米,得出的结果大约是4.13。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就明白了。
按照行业通行的计算逻辑,这个比值其实是超过“4倍”的,而不是小米宣传的“3倍”。
那小米的“3”又是怎么来的呢?
它实际上是测量了前后两个轮胎内侧边缘之间的“纯粹的空隙长度”,然后看这个空隙能并排放下几个轮胎。
说白了,一个是用总长度除以单个直径,另一个是看中间的空地能塞下几个。
这就像量身高,一个是医生用尺子从头顶量到脚底,得出一个精确数字;另一个是自己用手比划着说“我大概有三个脑袋那么高”。
后者很形象,但前者才是标准。
这下子,争论就彻底点燃了。
有人认为,小米这属于典型的“偷换概念”,用一种非主流的、对自己有利的算法,包装出一个听起来很专业、数据又很好看的名词来吸引消费者,这有点不厚道。
毕竟,汽车是大宗消费品,参数的严谨性非常重要。
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事儿没必要上纲上线。
小米本身就是从互联网行业跨界过来的,他们的强项就是用户沟通和营销。
对于大多数不懂复杂参数的普通人来说,“能放下三个轮胎”这种说法,远比“轴距车轮直径比等于4.13”要好理解得多,也更容易传播。
这可能只是一个营销上的小技巧,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快速get到产品的优点,算不上是欺骗。
更有意思的是,在丰田高管提出质疑之前,小米SU7已经发布并宣传了很长一段时间,那么多汽车媒体和专业人士,为什么几乎没人公开指出这个问题?
这里面的原因可能也比较复杂。
一方面,如今的汽车圈,新势力自带流量,媒体可能也不愿意为了一个非核心的参数去得罪一个热门品牌。
另一方面,或许很多人也觉得,这只是个营销说法,没必要太较真,毕竟它并不影响车辆的实际性能和安全。
说到底,这场关于“轮轴比”的争议,已经超出了一个简单数学题的范畴。
它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两种不同造车理念的碰撞。
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车企,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非常严谨、标准化的工业体系和话语系统。
在他们看来,每一个名词、每一个数据都应该有精确的定义,这是科学,也是对行业的尊重。
而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势力,则带着浓厚的互联网基因,他们更擅长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把复杂的产品用最简单、最吸引人的方式讲给用户听。
他们更注重传播效果和用户感知,而不是死守着那些普通人根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这场争论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其实是一次很好的提醒。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现在五花八门的汽车宣传时,需要保持一份清醒。
厂家宣传的各种“黑话”和“新名词”,听起来可能很酷,但我们最好还是多问一句“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算出来的?”。
同时,这场风波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
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加入造车大军,类似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肯定还会出现。
如何建立一套统一、透明、消费者能看懂的参数标准,让大家在买车的时候能够明明白白地比较和选择,可能是比争论谁对谁错更重要的事情。
只有这样,市场才能更健康,我们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