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产线,就像剧本里写的那样,光线冷冽,机器微鸣。现场除了几名疲惫的工程师,还有两台贴着「联盟项目」标签的处理器,正被迅速装配进测试车辆。一汽、奔驰、四维图新、鉴智这些名字在工厂白板上交错出现。我站在角落,手里捏着几份投资协议,忍不住琢磨着:当年各路智驾厂牌还在各自挥拳,如今怎么都在组队了?如果你是个不谙世事的工程师,面对这盘突然变换的棋,能看懂谁在下什么子吗?
现实没有太多戏剧性的高潮,只有一堆时间点和坐标轴。今年9月,三桩并购、投资案接踵而至,像被安排好的三颗补血包,精准输入给濒死的玩家:一汽拎着现金,控股了卓驭,成为头号大股东;奔驰在中国豪掷13亿,投了吉利旗下的千里科技,只为那3%股权;四维图新拿出18个小目标,其中2.5亿现金加上15.5亿股权加持,直接让鉴智机器人跻身新一代。据说,后续要把团队彻底打散重组,变成覆盖低中高阶、能兼容多路芯片的新体系。
这些并购操作背后,没有半点「弱者的温柔」——因为再温柔也没法活下去。车企本色是理性,供应商本质要挣钱。自己造车自研智驾,无非烧钱、烧时间,最后还常常什么都烧不出来,于是折回头来搞资本绑定,「绩优股」变成了救命稻草。不用拼研发布,也能捧出一张智驾通行证,还顺便多了几分主导权。
供应商这头更是被逼到墙角。车企的压价和严苛交付标准外部施压,融资寒冬和内部战斗力被动消耗,已经撑不住「孤胆英雄」的人设。剩下的路,要么主动结盟攒人气,要么走向金融传销最后一课。黑色幽默是,他们习得了「血条续命」的新商业规则:先混进朋友圈,找钱补血;再搭技术护城河,加固血量。
看得出来,智驾这行谁也不吃软饭,谁都要硬扛。只有动作快、资金足、技术有韧性的公司能钻进新的合作圈。这个行业流行一句真理:钱只流向强者,弱者连门都摸不到。你得有本事撑起「一」才有人考虑「一加一大于二」。
举个黑历史。纵目科技,曾有泊车领域大佬光环,市面一口号:专注做泊车智驾。但后续没做好场景扩展,资金链断了,连累自己倒在了行业「撞墙期」。马拉松圈都懂,撞墙期就是你血糖耗光、脑子迷糊,腿再也迈不动。前半程跑太快,后面连瓶水都没有,只能眼看别人冲刺。纵目的问题,在于视野被场景限制,没把业务模式「预支」给高速等场景,也就是没为后半程攒够续航。
再看那些天命之子。比如华为,连同 Momenta,从「地大华魔」开始就在强者圈里玩,赛力斯倒戈、纵目失宠,只是他们的一次普通赛点。华为今年推了 ADS 4.0,还砸了 WEWA 世界模型,L3智驾门槛再度拔高。说白了,这种马拉松没有短跑冠军,只有全程均衡者能撑到最后。
所以,想穿越智驾生死线,至少得有两样:一是交付能力,不再为算法本身服务,要的是工程化、模块化、上车快;二是技术韧性,能顶住外部压力,持续保持创新。要做到这两点,不是件轻松活儿。
鉴智机器人算是个样本,他们不再只拿算法唱戏,而是补全了交付链路,拥抱了地平线芯片,还拿出了4000元的性价比方案。再加上标准化工程能力,以及可以在12万级油车上落地,实现了「油电同智」覆盖,首发车型岚图梦想家已经上市。下一步,他们还搞出基于地平线J6P的高阶端到端方案,拿下岚图定点——行业里除了地平线自家,这还是头一个外部供应商能搞定这种高阶方案。
说联盟,模式其实挺简单:谁缺啥,谁补啥。车企要补智驾短板,选技术型供应商;供应商手里有地平线生态,顺便强化多芯片适配。像四维图新和鉴智,在地图算法和软硬件服务能力上能互通,双方一拍即合。
车企挑供应商,也精明到家。一汽选卓驭,是看中了油电兼容和出海能力;奔驰投资千里科技,是想借吉利系和中国AI势力打穿市场。资本背后不是简单热钱,而是一次组团:车企+方案商+芯片商的铁三角,有了高通、英伟达这些底子,联盟阵地越做越稳。稳了还不够,车企大多不信任单一家,所以一汽手握卓驭,也同时和华为搞合作,不留死角。
供应商合体能否成事,还是得看生态位是不是互补,能力是不是能支撑大客户的实际需求。四维图新从图商转型Tier1,规则是软硬协同,而鉴智补齐高阶端到端算法,两家共同打造算法+地图的高可靠方案,彼此标准化、模块化,一步步同步落地。
更细一点,四维图新有芯片板块杰发科技,已打通算法—地图—芯片全链路,而鉴智创始人单羿博士这边,芯片领域履历本厚了好几厘米,早年深鉴科技被AMD收购,那边做了副总裁,一路跟国际Tier1客户落地过大规模辅助驾驶。团队的底子,是从芯片到算法再到量产的闭环体系。出海能力、质量控制、软硬适配,都能高度共振。
最终目标没变:直接冲击下一个百万级NOA量产。华为和理想说是唯一「上岸」队伍,标准是现金流为正、组织韧性强、用户推荐值高。华为在供应链能做百万NOA交付,ADS4.0一上就引领一波潮流,2026年预期能飙到两百万台。
头部公司卷的太狠,剩下玩家不敢做梦,只敢省钱省命。塔尖派如华为、Momenta,走高阶智驾,技术领先再下沉到中低端;塔基派如轻舟、卓驭、鉴智,先拿下中阶市场,靠性价比和量产能力杀出一条路,再逐渐冲击高阶。只要地基稳,总能有机会爬到百万NOA大门口。
真假塔基,也有各自气质。轻舟早期高度依赖理想,但现在多元客户不断扩展,奇瑞也投了个亿,定点项目来了五个。卓驭靠着多车企+多平台,现在一汽也入股,业务版图稳定。鉴智靠联盟加持,有东风标杆车型落地,又背靠四维图新的地图+合规优势,天生自带出海通道。
行业逻辑很简单:穿越周期比资本投入更重要,你得在下行期还保持能量输出。「联盟作战」是生存新答案,但能不能长远还要看结构是不是能对冲风险。不想成一时英雄,必须全流程、全环节都不掉链子,保证每个阶段都能有活下去的能力。
智驾江湖没那么多热血,大多时候是冷静的权衡与务实的择路。谁的血条更厚、谁的尺度更均衡,谁就有资格坐在最后的谈判桌前。不妨留个问题:在联盟开始主导市场节奏的今天,你觉得未来的「强者定义」会不会被彻底改写?或者说,商业生态的血条,真能靠一两次补血包撑到底吗?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