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

最近汽车圈有个数据挺炸眼的。某新势力品牌,一辆 30 万级别的车,卖一辆亏一辆,亏多少钱呢?3 万块。这就像一个餐馆,食材成本 50,卖你一盘菜 45,还得赔上服务员工资和水电费。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不是疯了?怎么会有人做这种赔本买卖,难道车企真的不打算活了?

别急,咱慢慢拆开看。

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有驾

首先,这个“卖一台亏 3 万”的数字,确实不是耸人听闻。公开财报里明明白白写着,某些新势力车企的毛利率是负的,别说赚了,连生产成本都打不平。而且不是个例,几乎所有新势力品牌的前几年都是这么过来的。蔚来曾经亏得更狠,一辆车亏十几万。你说这听着像不像烧钱换流量的互联网打法?但问题是,卖车又不是卖会员卡,车这种东西,能一直赔着卖吗?

这里就得把“卖一台车亏 3 万”这个结论拆开了看。咱先不聊为什么亏,先说亏在哪儿。一般来说,车企的成本主要分两块:生产成本和运营成本。生产成本好理解,就是造车花的钱,这里面包括供应链成本(比如买电池、电机、芯片),还有工厂里的制造费用。运营成本则是更大的无底洞——研发、销售、服务,甚至是品牌宣传,全部都算在这里。

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有驾

咱们再翻翻财报,发现这笔账其实很清晰:生产成本甚至比售价还低,也就是说,从“材料+制造”的角度来看,这车其实是能赚钱的。问题出在运营成本上,尤其是研发费用。以某新势力为例,2022 年一次性砸了几十亿搞自动驾驶和新车型开发。还有服务端补贴,比如给用户充电优惠、终身质保、免费保养,这些都在往成本里加码。所以,别看车是卖出去了,但背后的运营账越算越糊。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传统车企就没这么惨?一辆本田雅阁、丰田 RAV4,毛利率怎么着也有两位数,卖出去还能挣点儿,怎么就到了新势力手里,车越卖越亏了?

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有驾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传统车企的套路是“以量换利”,车卖得多,工厂流水线摊薄了成本,利润自然就出来了。而且他们研发成本是逐年摊销的,比如丰田开发一款混动系统,可能用十几年时间靠销量慢慢回本。新势力就不一样了,他们是“赌明天”,一上来就把研发、销售、服务全砸得特别重。说白了,这是一个“战略性亏损”的打法——现在赔钱,是为了将来能挣更多的钱。

而且这种玩法,还不只是新势力的专利。就连特斯拉,早期也是赔得不行。2018 年,特斯拉 Model 3 刚量产那会儿,平均每卖一辆亏 12,000 美元。马斯克当时甚至差点把工厂抵押了。结果呢?熬过了起步阶段,靠着规模化和成本优化,特斯拉现在的毛利率已经超过 20%,成了全行业最赚钱的电动车品牌。所以你看,这条路其实是有人走通了的。

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有驾

当然,也不能说所有新势力都能像特斯拉那样活下来。这里就涉及另一个关键问题了:钱还能烧多久?新势力车企的亏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靠融资撑着的。VC 和二级市场的钱,支撑了它们的研发、营销和扩张。但融资不可能永远不停,资本是逐利的,等到下一轮投资人开始问盈利的时候,那些“烧钱换未来”的企业,必须得拿出点靠谱的东西来。

这里咱就得看看各家车企的财务健康度了。有些品牌虽然看着亏得多,但账上躺着几百亿现金储备,够它们撑个三五年;有些品牌则已经现金流吃紧,甚至连账期都拉长了。打个比方,蔚来虽然亏损高企,但账上还有 400 多亿现金储备,短期内还能撑一段时间。反观某些小新势力,现在每季度亏十几亿,账上却只剩几十亿,这种企业的日子就比较难熬了。

新势力烧钱卖车是战略性亏损-有驾

所以,说到底,“卖一辆亏 3 万”这种情况,看着吓人,但并不稀奇。这是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在起步阶段的常态。研发成本高、服务投入大、销量还没起来,那肯定得亏。

那咱回到消费者视角,这事值不值得担心?其实也不用过于紧张。对消费者来说,新势力车企现在拼命烧钱,反倒是一件好事。车价往往更实惠,服务也更到位。只不过,买车的时候得留个心眼,选那些财务更稳健、发展更扎实的品牌。因为一旦企业现金流断了,售后服务就可能出问题。

总结一下,“卖车亏钱”这个现象,其实是新势力在抢市场份额时的必经之路。只不过,这个路有点窄,有点陡。能不能像特斯拉一样熬过去,靠的不只是资本,更是一整套战略执行力。而咱们作为消费者,也得学会看清楚表象背后的逻辑,别一听啥数据就吓懵了。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企业能不能活,那是市场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