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价格跳水背后:豪华品牌“以价换量”的无奈79
林肯Z的指导价为23.58万-36.58万元,但通过“一口价”政策,其入门版价格已降至18.88万元,降幅近5万元。这一策略看似激进,实则是林肯应对销量危机的无奈之举。2024年林肯在华销量同比下滑21.7%,其中林肯Z全年仅售出1.24万辆,2025年1-2月销量更跌至839辆和496辆,几乎被市场边缘化。
对比同级竞品,如凯迪拉克CT5(终端价约20万起)、奥迪A4L(终端价约22万起),林肯Z的价格已接近普通品牌高配车型(如迈腾、帕萨特),但其销量仍难有起色。核心原因在于品牌溢价不足——消费者对林肯的认知远低于BBA,甚至不及凯迪拉克的“浴皇大帝”标签。
二、产品力亮点:性能与配置的“矛盾体”
动力与油耗的博弈
林肯Z燃油版搭载2.0T+8AT动力总成,最大马力261匹,零百加速6.99秒,性能远超同级燃油竞品。然而,其综合油耗约9L/100km,在新能源车型(如比亚迪汉DM-i油耗仅4-5L)的对比下,显得竞争力不足。混动版虽将油耗降至6L/100km,但售价上探至30万级,与国产插混车型(如汉DM-i)相比性价比不占优。设计与配置的“面子工程”
林肯Z的车身尺寸(4982mm车长、2930mm轴距)优于奥迪A4L等竞品,后排腿部空间达三拳,搭配真皮座椅、27英寸贯穿屏、8155芯片车机等配置,豪华感十足。然而,其智能化短板明显:车机系统流畅度不足,智能驾驶仅支持L2级基础功能,与小米SU7、极氪001等车型的激光雷达+城市NOA形成代差。
三、市场困局:新能源浪潮下的“燃油车困境”
电动化布局滞后
林肯至今未推出纯电平台车型,仅依赖混动技术(基于福特C2平台改造),而国产新能源阵营已形成纯电、插混、增程的全覆盖。例如,比亚迪汉家族(DM-i+EV)2024年10月销量达2.83万辆,小米SU7上市首月交付超2万辆,极氪001月销稳定在1.4万辆以上。反观林肯Z,在“油电混动”这一过渡赛道难以吸引主流用户。消费观念变迁
年轻消费者更看重智能化、能效比和用车成本。以18.88万的林肯Z为例,其落地价约21万(含分期利息及服务费),而同价位的比亚迪汉EV(续航545km)、小米SU7(高阶智驾)不仅免购置税,且日常使用成本更低。豪华品牌光环在务实需求面前逐渐褪色。
四、行业启示:传统豪华品牌的转型之痛11
林肯Z的困境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的共同挑战:
品牌价值重构:当“豪华”不再依赖Logo,而是由智能化、能效比定义时,传统车企需加速技术转型。
渠道与服务危机:林肯经销商网络从170家缩减至115家,交付纠纷频发(如合格证抵押问题),进一步削弱用户信心。
价格体系崩塌:频繁降价虽短期刺激销量,但长期损害品牌溢价。凯迪拉克、沃尔沃的前车之鉴已证明,价格战难挽品牌颓势。
五、未来展望:林肯Z的出路何在?
电动化补课:加速推出纯电车型,摆脱“精装福特”标签,如借鉴凯迪拉克LYRIQ的奥特能平台策略。
差异化定位:强化美式豪华的服务体验(如林肯的取送车服务、交车仪式感),与国产新能源的“性价比”路线错位竞争。
用户运营升级:借鉴新势力的用户社区运营,提升品牌粘性,而非仅依赖硬件配置堆砌。
结语
林肯Z的“高配低价”看似诱人,但在新能源与智能化主导的市场中,其燃油车本质与品牌短板使其难以突围。豪华车的未来,已不仅是机械素质的比拼,更是生态与用户体验的全面战争。若传统品牌无法打破转型桎梏,即便降价至“白菜价”,也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