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日,深圳的雨下了一整天,空气里混杂着泥土味和新车漆的气息,岚图汽车递表香港,不少人说这是一场“硬着头皮的赌博”,也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调侃:这是央企的高端牌,能不能打得好,谁也不敢拍胸脯。
港交所门口那天,保洁员把地拖了三遍,地砖还是湿的,来来往往的西装上多了几道水渍,岚图的人带着一摞材料,神情倒还算轻松——“介绍上市”,绕过一大堆敲钟仪式,进场更像是搬家,不是庆典。
时间轴往前拨,8月22日,东风集团官宣要分家,把岚图单拎出来送上市,自己准备退市,操作堪比短跑,40多天走完流程,像是临时决定,背后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多仪式感,更多是算账和焦虑。
岚图这几年销量开始蹿升,2022年才1.9万辆,到2023年5万多,2024年破8万,2025年前7个月已经摸到6.6万辆,复合增速一百多,放在新能源这片红海里,算是进了前三,比起蔚来、小鹏那些同期上市的“同学”,数据确实漂亮,但拆开看,每一步都踩着缝隙。
营业收入同样膨胀得快,2022年60多亿,2023年翻了一倍,2024年扫到近200亿,2025年前7个月又是157亿,增速比大部分同行都要猛,可账面上的快感和现金流的焦虑,总是并存。
亏损像一条长河,2022-2024年一共掉了30多亿,直到2024年末才第一次尝到季度盈利的滋味——有金融行业的老哥评价,这种“扭亏”为盈的速度,堪称新能源圈最快,2025年前7个月,净利润终于到4.34亿,同行有人服气,也有人质疑“是不是账面花活”。
毛利率一路爬升,从8%到21%,再到2025年21.3%,在行业里只输给头部一家,这个数字表面闪亮,背后是压缩成本、砍费用、拼供应链,甚至有人打趣说:这一波毛利涨得像割韭菜,但韭菜是自己种的。
有意思的是,岚图最赚钱的还是“梦想家”那款MPV,销量占比超过六成,这种车本来就是小众,卖得多说明“有一手”,但市场天花板也快撞到了,谁都知道MPV圈子不大,增长没法无限复制。
问一个一线销售:“你们最怕什么?”他说:“怕库存压着,怕供应商断货,怕政策朝令夕改。”不是没道理,数据背后,岚图前五大供应商份额一直在三成以上,最大那家一年能占到10%,关键零件还捏在一家人手里,万一出事,产线直接停摆,这不是杞人忧天。
流动负债像个老大难,2022年还不到5亿,2023翻到20亿,2024又爬到38亿,2025年7月底才掉到12亿多一点,账上现金流看着转正,但投资现金流一直是负的,去年一年流出去26亿,绝大部分都砸在产能扩张,车还没卖出去,钱已经花掉,压力肉眼可见。
研发端不算吝啬,2022年13亿,2023年11亿,2024年又冒出20亿,2025年7个月也快12亿,研发团队超2600人,占比三分之一,堆人堆钱,换技术换样车,账面数据好看,实际效果没人敢随便拍板。
有个小问题一直被反复说——东风系的关联交易,前五大客户占比逐年飙升,2025年前7个月已经26%,最大客户能吃掉13%,名义上没说是谁,懂行的都明白,内部消化的水分不少,这种“自家人做生意”,看着热闹,实际能带出多少真金白银,值得反复琢磨。
有采访时有人追问岚图管理层:“你们的数据干净吗?”对方讪笑两声,“都在招股书里,查得清楚”,话音一落,气氛有点尴尬,不再深聊。
资产负债率高,7月底67.2%,高得有点吓人,历史包袱沉重,盈利只是暂时的,能不能持续,没人敢大声说。
有同行评价:“岚图这次上市,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肉搏,表面风光,背后全是补丁和妥协。”
有人问:岚图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蔚来”?也有人反问:“如果东风不撑腰,这个故事还能讲下去吗?”
资本市场的门槛很高,港交所的楼道很窄,岚图走上去的脚步有点虚浮,但每个人都在看,下一步是腾空,还是踩空。
风雨还没停,港岛的夜灯却亮起来了,岚图的剧本,刚刚翻到新的一页,谁能读懂,谁能唱响,答案在每个人的怀疑和等待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