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篇文章,脑子里一下子浮现出了一个画面——一个戴着老式金属框眼镜的工程师,埋头在实验室的仪器里调参数。他不抬头,也不回应外界的各种喧嚣,只是小声嘟囔着:“数据不会骗人。”说实话,这种“老派工科生”的形象在当下这种“谁会讲故事谁就是赢家”的氛围里,显得太稀缺了,但同时也让我挺敬佩的。
咱们还是回到正题。文章里说到的长城汽车,大家应该多少听过这个名字吧。尤其是它的“坦克”系列车型,不光在国内声名鹊起,甚至在中东和非洲市场都有不小的存在感。这次他们上热搜不是因为SUV或者皮卡销量成绩,而是一场舆论风波——某博主发了段视频,质疑长城某款车型的油耗和制动表现不靠谱,闹得沸沸扬扬。
按理说,这种事放到别的企业,大多会怎么干?可能就是搞个紧急公关:开个客户沟通会,找几个KOL站台,甚至安排点新品发布会压热度。但长城的处理方式呢?可以说是一反主流。他们直接裹起袖子,拉上几位车主、外加一家国家级检测机构,一头扎进实验室,用测试数据一步步还原事件背后的真相。
检测结果出来了:视频里那台车的争议问题并非车辆本身故障,而是驾驶误操作导致的。“没踩刹车,油门还满开状态”,这在检测报告里写得清清楚楚。但问题也摆在这儿,冷冰冰的测试数据是不是能打消那些早就先入为主的舆论质疑?这事就难说了。
我一个朋友开玩笑说:“长城汽车对这个社会可真是有点‘太老实’了。”这话听着像调侃,但说到底也是某种心疼。不得不承认,这年头会讲情怀、会制造冲突热点的企业更容易赢得市场讨论度,而长城这种一门心思死磕技术的公司,显得那么有点“笨拙”。这种“笨拙”好比一个耿直的人,在酒席上被灌得晕头转向时,干脆掏出酒精测试仪给自己测酒精含量,竭力举证自己没多喝,结果旁人却哈哈一笑:“你这人怎么一点情趣没有?”
这种“笨拙”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长城选择的自主研发路线一步步塑造的结果。从发动机到智能座舱,再到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他们坚持把技术抓在手里,不依赖任何外包或技术买断。这听上去很豪横,背后却是沉甸甸的资金和时间成本。
举个例子,前些年传统燃油车往电动化转型的时候,很多品牌选择走联合研发或调包资源路线,尽可能快地抢得市场先机。但长城一直另辟蹊径,耗费大量资源研发自家的混动DHT技术。争论来了,有人嫌它技术路径不够节能,有人又说长城搞这些复杂的东西故事性太一般。但他们没有坐下打嘴架,而是在技术会上用70页PPT细化节能原理,几乎事无巨细到“某颗传感器的热功耗分析”。,这年头谁会耐心坐下来看这玩意?
这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我们学校的一个老教授,他每次讲完经典回路设计都要给我们看他用示波器抓电压曲线的截图。当时我们一帮学生比较浮躁,总想着有啥快捷法门能拿高分。可老教授根本不搭理我们的“取巧心理”,总是固执地强调:“工程师要相信仪器读数,不要妄想拍脑袋觉得电路通就一定对。”现在长城搞工程实验室里那一套,和这个老教授何其相似。
有人问,长城这种做法究竟聪明吗?从营销视角可能确实不够“合时宜”。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数据有兴趣,而很多人更愿意听故事、看冲突、体会“情怀共鸣”。但从长远的竞争力角度长城的“笨拙”却暗含深意:他们信奉的是行业最后比拼的,依然是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产品体验——而不是谁的广告片拍得更热血、谁的跨界联名更。营销是商战的前锋,但真正持久的,是企业的基本功。
我也觉得,长城太技术导向确实有点吃亏。如果他们能再多一些善解人意的“工程师式科普”,或者更接地气的沟通方式,结果可能会不一样。但话又说回来,有些人就是性格所致,比如长城,就像那个带着破旧记分器计算胜负的参赛者,用脚步丈量真实,而不是靠挥舞手臂赚喝彩。
每一次争议、每一份检测报告,技术流企业其实都在教育我们一件事:快速获得注意力的胜负论固然重要,但若论持久的信赖,只靠数据和时间来说话。长城手里这些愿意“浪费时间”的技术执着,是他们未来最值钱的家底。
话说回头,真想坐下来和长城的那些技术骨干聊聊——聊聊他们在某个通宵未眠的实验室里,心里究竟是在想曲线何时稳住,还是也曾希望自己的故事有点“酒后吹牛趣”?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