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在买车的时候,心里都挺矛盾的。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纯电动车开起来安静又平顺,充电的费用比加油便宜不少,感觉特别环保和新潮。
但是,一想到节假日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队,还有北方冬天续航打折的担忧,心里就难免会有些犹豫。
那回过头去看传统燃油车呢?
技术成熟,加油方便,没有里程焦虑,可油价的起起伏伏总是牵动着神经,而且在越来越拥堵的城市里,油耗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总感觉好像没跟上时代的步伐。
就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增程式电动车出现了,它试图结合两者的优点,但早期很多人对它并不看好,觉得它就是个背着汽油发电机的电动车,技术上不够纯粹,体验上可能两头不讨好。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新车型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变这种看法,零跑C11增程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品力,解答了市场和消费者心中的许多疑问。
对于一辆增程式汽车来说,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它的纯电续航里程。
这个数字直接决定了车主在多大程度上能享受到纯电驱动带来的好处。
如果纯电续航很短,比如只有一百公里出头,那么在日常使用中,发动机启动的频率就会很高,这不仅影响了驾驶的静谧性,也削弱了作为电动车的经济性优势。
而零跑C11增程版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它搭载了一个容量达到43.74千瓦时的大容量电池包。
这个电池容量是什么水平呢?
可以说,它已经和市面上一些小型纯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相当了。
如此充足的电量储备,为它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纯电续航能力,在CLTC标准下,其纯电续航里程达到了285公里。
这个285公里的纯电续航,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城市上班族的用车场景:每天上下班通勤,加上偶尔外出办事,一天的行驶里程大概在40到50公里左右。
按照这个强度来计算,充满一次电,零跑C11增程版足以支撑车主连续使用五到六天,也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周。
在这期间,车主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辆纯粹的电动汽车来开,享受电机带来的瞬间响应和丝滑安静的驾驶感受,同时用车成本也降到了最低。
只有在周末需要进行长途旅行,或者临时有急事长距离奔波时,车上的增程器才会启动介入,提供额外的电能,彻底打消里程焦虑。
这种设计,让“日常用电、长途用油(发电)”的理想模式变为了现实,让用户在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用车时间里,都能获得纯电车的核心体验,这与过去那些纯电续航短、发动机频繁启动的增程式车型相比,用户体验是天壤之别。
那么,零跑C11增程版是如何实现这种长续航和高效能的呢?
这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技术方案在支撑,并非简单地堆砌一个大电池。
首先,核心是那套自主研发的高效电驱总成。
零跑创造性地将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高度集成化,并采用了油冷技术进行散热。
这种高度集成的设计,就好比把过去分散在电脑主机里的声卡、显卡、网卡等集成到主板上一样,它极大地缩减了部件之间的连接线路和物理距离,使得能量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变得更小,效率自然就更高。
效率提升了,意味着同样一度电,能够驱动车辆行驶更远的距离。
这体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最核心的“三电”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非常强的自主研发和系统整合能力。
其次,是那台专门用于发电的1.5升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角色定位非常清晰,它的任务不是驱动车轮,而是作为一个高效、稳定的“发电站”。
因为不需要应对复杂的路况和驾驶者频繁的加减速指令,所以工程师可以把它优化调校在最省油的那个工作转速区间内运行。
当电池电量降低到一定阈值时,它就启动起来,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方式为电池充电。
这种“专职发电”的模式,使得它在馈电状态下的燃油经济性表现得相当出色。
根据官方数据,即便是在电量不足、需要发动机持续工作的状态下,这台中型SUV的百公里油耗也仅为5.2升左右,这个数字对于它的尺寸和重量来说是很有竞争力的。
最后,将电池、电驱和增程器这三大硬件有机地捏合在一起,并让它们高效协同工作的,是车辆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是车辆的“智慧大脑”,它会根据当前的驾驶模式、路况信息、车速、电池电量以及驾驶员的习惯等多种因素,实时地、动态地去调整能量的分配策略。
比如在城市低速行驶时,系统会判断优先使用纯电模式,以获得最佳的平顺性和零排放;而在高速巡航时,它可能会智能地启动增程器,将电量维持在一个比较健康的水平,以备不时之需的超车或爬坡。
正是这套精密的算法和智能化的管理,才使得整套动力系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实现了整体能效的最优解。
零跑C11增程版在续航能力上的突破,其意义已经超出了产品本身。
它向市场证明了,增程式技术路线通过不断地技术迭代和优化,完全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一种非常接近纯电动车的日常使用体验,同时又保留了燃油车补能的便利性,彻底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核心痛点。
这种方案,尤其适合当前中国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仍在不断完善的国情。
它为那些既向往电动化出行方式,又对续航和充电便利性存在顾虑的消费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务实且可靠的选择。
这不仅是中国汽车品牌技术实力进步的一个缩影,也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和借鉴的成功范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