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烈日炙烤着4S店的玻璃幕墙,销售顾问小陈擦着汗刷手机——特斯拉Model Y又降了1.4万,隔壁丰田展厅的凯美瑞直接挂出“员工内购价”横幅。这场景像极了超市里的牛奶促销区,只不过拼杀的主角换成了市值千亿的车企巨头。
第一幕:美系抡起价格屠刀 马斯克在财报会议上那句“利润不如规模重要”刚落地,特斯拉中国官网立刻变价。Model 3后驱版跌破23万,比三年前便宜了整整一台五菱宏光MINI EV。这波操作直接让二手车商集体破防——去年收的车,现在卖一辆亏两万。
更狠的是福特电马,官降4万还送终身免费充电,销售朋友圈都在刷“老板带着小姨子跑路了”式文案。但明眼人知道,这是美系车在新能源赛道的绝地反击。去年美系品牌在华份额跌破10%,通用甚至关停了武汉工厂。当传统燃油车利润撑不住场面,降价成了最粗暴的引流手段。
第二幕:日系祭出清仓玄学 广丰4S店的老王最近总在凌晨被电话吵醒,区域经理催着消化库存:“汉兰达现车直降5万,再送十年保养!”曾经要加价提车的“保值神器”,如今和菜市场傍晚的青菜一个待遇。
日产的应对更魔幻——轩逸经典款挂着“包牌价9.98万”的广告,仔细一问才发现含了购置税和保险。这种“俄罗斯套娃式降价”背后,是日系三强上半年在华销量集体暴跌30%的残酷现实。就连坚持“年轮经营”的丰田章男都坐不住了,被曝出亲自督战中国市场,要求“不惜代价守住份额”。
转折点:当价格战遇上技术战 就在美日系杀红眼时,比亚迪突然放出“油电同价”的王炸。海豹DM-i定价18.68万,正好卡在雅阁和Model 3中间。这记闷棍打出了新逻辑——价格战只是表象,真正的生死线是技术迭代速度。
美系车押注的4680电池还没量产,日系的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中国品牌已经用CTB车身和DM-i混动筑起护城河。某自主品牌工程师私下调侃:“他们降价清仓的样子,像极了当年诺基亚清库存。”
终幕: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深夜的4S店依然灯火通明,销售们忙着给犹豫的客户发“最后三台”的倒计时海报。但懂行的知道,某些合资品牌的区域库存已经超过警戒线2倍,经销商提车像在玩击鼓传花。
这场对决最荒诞的注脚出现在上个月:某美系品牌4S店把展车电瓶拆下来装给试驾车,而隔壁日系店的咖啡机因为拖欠租金被搬走。当价格战打到这个地步,或许该问问:明天太阳升起时,谁还能穿着裤子走出战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