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

最近汽车圈里有件大事,估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那就是比亚迪对它的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了一次升级。

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常见的,毕竟现在的新能源车,隔三差五就说自己系统更新了,加个新功能,优化个小体验,大家都有点见怪不怪了。

但是,比亚迪这次的操作,动静可真不小,直接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很多老司机和新手小白都开始重新审视“智能停车”这个功能。

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有驾

这件事之所以能火,不单单是技术上有多厉害,更关键的是它戳中了一个所有车主都关心,但所有车企都刻意回避的痛点:出了事,到底谁负责?

咱们先用大白话聊聊,比亚迪到底更新了啥。

这次升级的核心,就是让它的“天神之眼”智能泊车系统变得更聪明、更敢干了。

主要体现在三个特别接地气的功能上,可以说是专门为了解决咱们日常生活中最头疼的停车难题而设计的。

第一个功能,是专门对付那种“看起来能停,实际停进去能把人憋死”的极限窄车位。

相信很多朋友都体验过,在老小区的地下车库或者拥挤的商场里,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结果比划了半天,发现车身能进去,但后视镜肯定得蹭墙。

这时候你要是敢用车的自动泊车,系统十有八九会直接提示你“空间过窄,无法泊入”,然后撂挑子不干了,把难题又扔回给你。

比亚迪这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它的新系统在识别到这种极限车位后,会在车辆进入的最后阶段,自动把两边的后视镜给收起来。

您别小看这一下,车身宽度一下子就减少了十几厘米,对于停车来说,这十几厘米就是从“不可能”到“轻松拿捏”的质变。

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有驾

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窄位,现在车子自己就能“吸着肚子”钻进去,对于那些饱受停车折磨的朋友来说,这简直是解放生产力的福音。

第二个功能,解决了另一个很实际的烦恼。

咱们平时停车,绝大多数都是倒车入库,车头朝里。

这样停得是挺标准,可要是你刚从超市采购完,大包小包地想放进后备箱,那就麻烦了。

后备箱对着墙或者别的车,就留那么点缝,你得侧着身子,费劲巴拉地把东西塞进去,别提多别扭了。

比亚迪的新功能支持“车头向内泊车”,也就是让车头直接开进车位,把车屁股,也就是后备箱,大大方方地留在外面。

等你装好东西,人走开,拿出手机或者车钥匙按一下,车子就能自己从车位里倒出来,停在通道上等你上车。

整个过程显得从容又智能,把原来停车后的狼狈,变成了一种很有科技感的体验。

第三个功能,可以说是充满了“人情味儿”。

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有驾

咱们在停车场,总会遇到一些停车不太讲究的“邻居”,车身要么压线,要么停得歪歪扭扭,搞得你这边的空间特别小,门都不敢开大了,生怕磕到对方的车。

比亚迪的“偏置泊车”功能就是来解决这个社交难题的。

系统在扫描车位时,如果发现旁边的车停得不规矩,占用了你的空间,它就会自动进行微调,比如整体向另一边宽敞的位置挪个十来公分再停正。

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你的车在车位里,又为你上下车留出了足够的“安全距离”,避免了开门时的尴尬和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说以上三个功能只是让大家觉得“这车挺聪明”,那接下来比亚迪抛出的承诺,才是真正让整个行业都为之一震的“王炸”。

比亚迪官方公开表示,从现在开始,只要车主使用的是“天神之眼”的智能泊车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任何剐蹭、碰撞等事故,所有责任由比亚迪承担。

这包括了车辆自身的维修费用,以及对第三方造成的损失,车主完全不用操心,也不用跟保险公司扯皮,直接走比亚迪的售后流程就行。

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

咱们得知道,在过去,全世界所有的车企,在宣传智能驾驶的时候,都恨不得把所有好听的词都用上,什么“解放双手”、“未来出行”。

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有驾

可一旦你翻开用户手册,在密密麻麻的小字里,肯定能找到一句核心思想类似的话:“本功能仅为驾驶辅助,驾驶员始终是第一责任人。”说白了,就是平时可以吹牛,真出了事,锅还得是车主自己背。

特斯拉出了事故,会调查你手有没有在方向盘上;其他品牌的车出了问题,也会强调驾驶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这种做法,让所谓的“智能驾驶”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功能,大家不敢信,更不敢全权托付。

比亚迪这次等于是亲手打破了这个行业潜规则,它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所有用户:我的技术,我敢负责。

这份底气,自然不是凭空而来的。

背后是它在技术上的持续投入,比如高精度的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高清摄像头的融合感知方案,再加上强大的算法,让车辆能够对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立体的三维建模。

它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平面的俯视图,而是能识别出高度、距离、甚至悬空障碍物的真实世界。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强大的感知能力,它才敢做出这样前无古人的承诺。

当然,这个承诺一出来,网上的讨论立刻就炸开了锅。

比亚迪再放大招!今天这波更新太猛,网友直呼看不懂-有驾

支持的人特别激动,觉得这才是良心企业该有的担当,消费者花了钱买你的高科技,就应该享受到相应的保障,不能总让消费者当产品测试的小白鼠。

这代表了绝大多数普通车主的心声。

但同时,质疑和观望的声音也不少。

很多人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厂家现在承诺的维修费,最终肯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比如提高车价、增加保养成本等,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还有更现实的问题,政策刚出来,很多一线的售后服务点都接到了大量的咨询,但他们自己也还没收到总部下发的具体理赔标准和操作流程,这说明政策的落地还需要时间。

法律界人士也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开始探讨这种“厂家全责”的承诺,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能不能作为正式条款写入购车合同,这可能会对未来的汽车消费纠纷产生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比亚迪的这波操作,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功能升级。

它更像是一次对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喊话,它用一种近乎“豪赌”的方式,把智能泊车从一个华而不实的“选装包”,变成了一个真正让人敢用、敢信赖的“标配”。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技术自信迈向责任自信的巨大进步。

当别人还在想方设法地规避责任时,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主动承担责任。

这不仅是一种营销策略,更是一种企业格局和实力的展现。

现在,压力已经给到了其他汽车品牌这边,是继续抱着“免责条款”的老黄历,还是跟上这股潮流,为自己的技术负责,市场和消费者,最终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