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创业15周年演讲中首次公开回应了小米SU7交通事故引发的舆论危机,但这场“灭火式”发言却让争议愈演愈烈。
今年3月底,一辆小米SU7以97公里时速撞击水泥桩后起火,车门锁死导致三人遇难。
事故发生后,舆论矛头直指小米汽车的安全设计,而雷军虽承诺配合调查,却因未直面家属质疑、技术解释模糊等被批“形式大于实质”。
5月15日,雷军以“勇气”为主题发表演讲,强调“车企事故是常态”“公众对小米期待过高”,并坦言“做车是新手,希望大家包容”,同时宣布将推出自研芯片玄戒01以提升技术安全。
这番表态看似诚恳,却因避谈责任细节、淡化事故根源,被网友调侃“翻译成潜台词就是:你们骂过头了”。
作为旁观者,我既心疼遇难者家属的绝望,也理解小米作为新人的不易,但更想说:安全面前,没有借口,只有答案。
1. 车企的“新手保护期”,不该用生命买单
雷军说“公众期待太高”,但安全本就是车企的生命线。
新能源车事故频发是事实,但小米SU7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起火等问题,恰恰暴露了技术验证不足的短板。
一句“电车起火是行业通病”看似客观,实则模糊了车企改进的责任。
消费者可以包容“新手”,但无法容忍用“行业共性”掩盖缺陷的公关话术。
2. 危机公关不是打感情牌,而是直面问题
从事故到演讲,小米的回应始终像“隔靴搔痒”:提交数据却回避核心质疑,谈初心却避谈技术改进。
雷军的演讲充满创业情怀,但遇难者家属要的不是“勇气故事”,而是车门为何打不开、电池防护是否有漏洞。
真正的担当,是像遇难者父亲说的:“别让道歉只停留在微博上。”
3. 安全没有 “性价比”,技术普惠不能牺牲底线
小米曾靠 “极致性价比”征服手机市场,但汽车关乎人命,容不得半点妥协。
雷军提到 “努力达到行业安全水平”,但消费者期待的从来不是 “行业平均水平”,而是“小米标准”。
当一辆车以97公里时速撞击时,车企该思考的不应该只是 “哪家车能扛住”,“我的车如何更扛得住”。
小米汽车这场风波撕开了新能源时代最痛的问题:当技术狂奔时, 安全是否被甩在身后?
雷军演讲提醒我们造 car 不是拼流量、炒热度,而是一种对生命敬畏。
作为消费者,我们愿意给新人时间,但绝不接受降低安全底线为代价。
最后,我想对小米说:“世界第一”的目标很燃,但只有把 "安全第一" 刻进骨子里才能让用户为你的梦想买单。
你如何看待 car 企业事故中的责任划分?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推动安全成为行业共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