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开车的朋友来说,一碰上雨天跑高速,心里头总会多一份紧张。
雨刮器在挡风玻璃上卖力地左右开弓,可眼前依旧是白茫茫的一片,能见度大打折扣。
路面上湿漉漉的,感觉车轮子都像是踩在了一层油上,心里不踏实。
这时候,只要看到前面哪辆车的刹车灯一亮,自己的右脚就好像被电击了一样,条件反射般地从油门上移开,重重地踩向刹车。
车子一顿,心也跟着揪一下,生怕出点什么意外。
放眼望去,整条高速公路上,红色的刹车灯就像会传染一样,从前到后,一长串地亮了起来,结果就是大家的速度都降下来了,可车与车之间的距离却忽远忽近,追尾的风险反而感觉更大了。
然而,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同样的天气和路况下,总有一些我们俗称的“老司机”,他们开车显得特别从容淡定,好像雨天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
他们的车速平稳,很少看到他们会突然来一脚急刹车,整段路开下来行云流水。
难道他们真的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独门绝技吗?
其实,这背后并没有什么神秘的,而是一种更高级的驾驶理念在起作用,很多人把它叫做“可预见性驾驶”。
说白了,就是一种能够提前预判路况,从而把绝大多数的“急刹车”扼杀在摇篮里的驾驶习惯。
而这个习惯的核心操作,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把你的视线放得足够远,并且学会在需要减速的时候,提前松开油门踏板。
我们先来聊聊一个很普遍的驾驶习惯。
很多驾驶员,特别是刚上路不久的新手,开车时眼睛基本上就只盯着自己前面那一台车的尾灯。
前车加速,自己就跟着给油;前车减速,自己也跟着减速。
这种方式看起来似乎是最直接、反应最快的,但实际上,它让你完全陷入了被动。
你所有的驾驶操作,都只是对前车动作的一种应激反应,而不是基于对前方整体交通状况的判断和规划。
这就好比下棋,你只看到对手刚走的一步,却不去思考他后面可能的几步棋,这样下棋,想不被动都难。
这种“跟屁虫”式的驾驶方式,在雨天高速这种特殊环境下,潜在的危险会被放大。
根据权威机构的测试数据,当路面有积水时,车辆轮胎的抓地力会显著下降。
在时速达到100公里的情况下,湿滑路面上的刹车距离,可能会比干燥路面长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甚至更多。
这意味着,当你看到前车的刹车灯亮起,再从反应过来到踩下刹车,你的车子滑行的距离,要比你平时预想的远得多。
很多高速上的连环追尾事故,就是这样发生的。
真正高明的驾驶方式,是把视线从前方的一辆车,扩展到前方几百米乃至更远的一个“车流”。
你的眼睛要像一个广角镜头,去扫描整个路面的动态。
比如说,你正以100公里的时速在高速路的中间车道行驶。
你的目光不应该只停留在前方五六十米的那辆车上,而是应该看到前方半公里,甚至一公里外的情况。
如果你发现,很远的地方,车辆开始变得密集,车灯闪烁的频率变高,车流的整体速度有变慢的趋势,这时候,一个具备预见性驾驶能力的人,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他不会继续踩着油门往前冲,直到快要撞上去了才猛踩刹-车。
他会提前,非常提前地,就把脚从油门踏板上轻轻拿开。
当你的脚离开油门,汽车并不会立刻失去动力,发动机自身的牵引力制动效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动机制动”)和空气阻力,会让车辆开始一个非常平顺、非常线性的减速过程。
这个减速的过程极其柔和,既不会让车上的乘客感到不适,也不会给后方的车辆造成突然的压迫感,更关键的是,它完全避免了急刹车可能导致的轮胎抱死和侧滑风险。
等你用这种“滑行”的方式靠近前方慢下来的车流时,你会发现,你的车速可能已经非常自然地从100公里降到了一个很匹配的速度,比如70公里每小时。
整个过程,你可能连刹车踏板都没有碰一下,既安全又省油,还显得特别有掌控力。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核心观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刹车”这个动作。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减速就等同于踩刹车。
但从能量和安全的角度看,松油门才是减速的第一选择,也是最高级的选择。
刹车,本质上是通过刹车片和刹-车盘之间的剧烈摩擦,把车辆的动能强制性地转换成热能给消耗掉。
这个过程是粗暴的,也是浪费的。
你花钱烧油或者用电换来的动能,被一脚刹车变成了空气中的一堆废热。
而在雨天,这种粗暴的制动力一旦超出了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抓地力极限,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一个成熟的驾驶者,会把刹车踏板看作是处理紧急情况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比如前方突然有障碍物,或者前车毫无征兆地急停。
在绝大多数可预知的减速场景下,他的右脚都应该是在油门和空置区之间优雅地切换。
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高速公路,在我们的日常城市驾驶中同样非常实用。
比如,你在一条笔直的路上行驶,远远看到前方路口的红灯亮了,距离还有两三百米。
你会怎么操作?
是继续给油冲到路口,然后一脚重刹停在线前吗?
还是在看到红灯的那一刻,就松开油门,让车子利用惯性,不紧不慢地滑行到路口,可能刚好在停车线前平稳停下,甚至运气好的话,等你滑到路口,绿灯又亮了,你连停都不用停,直接给油就走了。
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更安全、更省油、更舒适,答案不言而喻。
让人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这种源自于无数驾驶者经验积累的驾驶智慧,如今正在被我们中国的汽车工程师们,用代码和算法,固化到新一代的智能汽车当中。
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领域的飞速发展,我们能看到,无论是比亚迪、蔚来、小鹏,还是华为赋能的问界等国产品牌,它们所搭载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其工作逻辑越来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司机。
当你开启自适应巡航功能后,车辆的雷达和摄像头“看到”了远方的车流开始减速,它并不会像早期的那些系统一样,傻乎乎地冲到近处再来一脚突兀的刹车,而是会非常人性化地、提前就开始回收动能,进行平缓的减速。
这种体验的背后,是中国工程师们对海量真实驾驶数据的深度学习和优化,他们正在努力把这种“可预见性驾驶”的哲学,融入到机器的决策逻辑中,让科技更好地为人的安全和舒适服务。
归根结底,无论是我们自己开车,还是未来让智能系统辅助我们开车,这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都是通用的。
它要求我们从一个被动的“反应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规划者”。
下一次,当你手握方向盘,不必等到雨天,就在日常的每一次出行中,尝试着把目光放远,把动作提前。
你会慢慢发现,驾驶不再是一件需要时刻紧绷神经的苦差事,而可以是一种充满预判和掌控感的从容体验。
你的车轮下,是平稳流动的道路;你的心中,是对前方一切了然于胸的平静和自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