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款付清却提不了车,4S店竟把我的新车合格证抵押给银行?"北京20余名奥迪车主近期遭遇的提车困局,揭开汽车销售行业潜规则的一角。当消费者手握购车合同却无法开走属于自己的车辆时,暴露的不仅是单个门店的资金危机,更是整个行业信任体系的裂痕。
事件复盘:从"押证融资"到连环违约
北京兴奥晟通奥迪4S店的资金困局早有端倪。7月15日,大兴区西红门市场监管所接到的34名车主投诉记录显示,这家门店的履约危机已持续发酵两个月。核心矛盾在于:4S店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银行获取融资,却因资金链断裂无法赎回,导致车主付款后无法完成车辆登记上牌。
8月16日,门店向车主赵女士出具书面承诺,保证8月29日交付车辆及合格证,但到期后再次违约。更令人震惊的是车主李华的遭遇,她发现合同约定的"新车"实为库存9个月的滞销车,销售人员却刻意隐瞒这一关键信息。这种销售端到履约端的连环失信,将企业经营风险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企业经营失范: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必要性
"押证融资"本是汽车流通行业的常见操作,但兴奥晟通公司显然未预留任何风险缓冲资金。对比教育机构预收款监管政策,汽车销售领域对预付款的监管几乎空白。当8月底每周2-3辆的提车承诺变成9月两周仅交付2辆时,暴露出企业资金管理的彻底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该4S店在市场监管介入后仍采用"挤牙膏式"交车策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与预付费健身房跑路前的操作如出一辙。建立强制性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应当成为汽车销售行业的下一个监管重点。
职业道德崩塌:销售岗位的诚信考核空白
李华案例中的库存车隐瞒绝非个例。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故意不告知车辆真实状况的行为,本质上属于消费欺诈。目前汽车销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远不如医疗、教育等行业严格。
聊天记录显示,销售人员用"正在赎证"等话术拖延时间,却无人主动披露资金链危机的严重性。建议借鉴二手房交易中的"阳光签约"制度,强制要求销售方明确标注车辆状态、合格证质押情况等关键信息,并将客户评价纳入销售人员的KPI考核体系。
品牌监管失灵:加盟体系下的责任逃避
一汽奥迪官方"未掌握相关信息"的回应,暴露出品牌方对经销商监管的严重缺位。从7月车主集体投诉到9月媒体曝光,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厂家竟未启动任何预警机制。对比特斯拉直营模式对交付流程的全程管控,传统车企的加盟体系显然缺乏风险隔离设计。
更值得警惕的是,福州原动力奥迪门店同期也出现相同问题,说明"押证融资"引发的交车拖延已成行业普遍现象。品牌方应当建立合格证追踪平台,实时监控经销商融资车辆状态,而非在舆情爆发后推诿责任。
这场风波揭示的不仅是4S店的经营危机,更是整个行业信任机制的失效。当消费者为几十万的商品付款后,却要与企业资金风险博弈时,汽车销售行业是时候建立第三方资金托管、合格证透明查询等长效机制了。毕竟,诚信不该是奢侈品,而是商业社会的底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