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动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很多正在为续航发愁的车主们既羡慕又有点不敢相信。
咱们平时开电动车,最头疼的就是跑长途。
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前面排着长长的队,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好不容易充上电,跑起来电量掉得又快,尤其是冬天,车上显示的续航里程,心里都得先打个五折才敢上路。
很多人都在讨论,到底是磷酸铁锂电池好,还是三元锂电池更耐用,结果北美那边一家公司,直接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技术的天花板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他们的一辆量产电动轿车,从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出发,一路开到了德国的慕尼黑,全程跑了1205公里,期间一次电都没充。
这件事听起来确实有点像天方夜谭,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主角是一家名为Lucid的美国造车新势力,他们这次挑战所用的车型是旗下的Lucid Air Grand Touring。
这次长途跋涉并不是车主自己的心血来潮,而是官方组织的一次公开性能展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家产品的续航能力有多强。
为了确保这次挑战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他们还专门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认证官员进行全程监督。
这就意味着,整个过程都是在严格的规则下进行的,不存在任何中途偷偷充电或者使用其他辅助手段作弊的可能。
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第一反应可能是路线有问题。
从阿尔卑斯山出发,海拔那么高,是不是全程都是下坡路,车子靠着惯性滑行就能跑很远?
这种猜测很正常,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这次挑战的路线起点确实在海拔较高的瑞士圣莫里茨,但终点在德国慕尼黑,中间需要穿越连绵的山路,有大量的上坡和下坡路段,并非一路向下。
更关键的是,路线中还包括了一段德国著名的不限速高速公路。
在那种路况下,为了保持高速行驶,车辆的电机会持续高功率输出,电量消耗会非常剧烈,这对任何电动车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所以,这次挑战并不是一次取巧的滑行测试,而是一次模拟真实长途驾驶的综合性考验。
在整个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插曲。
当车队经过瑞士大城市苏黎世时,遇到了交通拥堵。
按理说,走走停停的堵车路况对燃油车来说是油耗的噩梦,对电动车来说,虽然没有怠速消耗,但频繁启动也会耗电。
然而,这辆Lucid Air在堵车时,仪表盘上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反而还出现了一些回升。
这背后的功臣,就是电动车上普遍配备的动能回收系统。
简单来说,当驾驶员松开油门或者踩下刹车时,车辆减速的能量不会像传统汽车那样通过刹车片变成热量浪费掉,而是被系统回收,反过来给电池充一点电。
在走走停停的城市路况下,这种频繁的减速和刹车过程,就相当于一次次微型的充电。
虽然每次回收的电量不多,但积少成多,在长距离行驶中就起到了相当可观的省电效果。
最终,这辆车以1205公里的成绩成功抵达终点,正式刷新了由特斯拉在四年前创造的1045公里的量产电动车续航纪录。
那么,它能跑这么远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难道是装了一块超大号的电池吗?
这辆Lucid Air Grand Touring搭载的电池容量是118千瓦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118度电。
这个容量虽然不小,但如果放到国内市场来看,也并非是最大的。
比如国内的蔚来汽车,已经推出了搭载150度半固态电池包的车型,从电池容量上来说比Lucid还要大。
这就说明,单纯靠堆砌电池容量,并不是实现超长续航的唯一办法,甚至可能不是最高效的办法。
真正的关键在于能源利用的效率。
这台Lucid Air最厉害的地方,是它能把每一度电的价值都发挥到极致。
根据测试数据,它的百公里电耗可以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换算下来,一度电大概能跑超过10公里。
这个能效表现,在目前的量产电动车里是顶尖水平。
相比之下,我们国内有些车型虽然电池包很大,标称续航有七八百公里,但实际开起来,尤其是在高速或者冬季低温环境下,续航达成率很低,可能只能跑出四五百公里,这就说明能源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Lucid之所以能做到如此高的效率,背后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技术优化。
首先是它的外形设计,这辆车的风阻系数极低,只有0.197Cd,是目前全球量产车里空气动力学做得最好的之一。
风阻越低,意味着车在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的空气阻力就越小,自然也就越省电。
其次,它自主研发的电驱系统,包括电机、电控和减速器,做得非常小型化和轻量化,同时能量转换效率极高,把电能转化为动能过程中的损耗降到了最低。
再加上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能确保电池始终在最理想的温度下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充放电的效率。
这些技术细节综合在一起,才造就了“用更少的电,跑更远的路”的惊人结果。
当然,也有人会提到一些更夸张的纪录,比如去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团队,用一辆自己造的概念车跑出了2573公里的成绩。
但我们需要分清,那种车是为了挑战极限而设计的实验品,车身重量只有170公斤,外形奇特,完全不考虑实用性和舒适性,更不能作为日常家用车。
而Lucid Air是一台可以正常销售、乘坐舒适、能满足家庭出行需求的四座豪华轿车。
因此,它的这个纪录对于整个汽车工业和我们普通消费者的参考意义要大得多,它证明了在不牺牲实用性的前提下,电动车的续航潜力远未被挖掘干净。
这个纪录的诞生,无疑给全球的汽车制造商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尤其是在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的中国市场。
前不久,国内的厂商还在大力宣传快充技术,比如有企业发布的新电池技术,号称充电十几分钟就能增加500公里的续航,试图通过解决“补能焦虑”来打动消费者。
这本身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技术路线。
但Lucid的成功,则展示了另一条同样有吸引力的道路:如果一辆车充满一次电就能轻松跑一千多公里,从北京开到上海中途都不用停车充电,那么对于很多用户来说,充电速度快慢的问题似乎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这给我们的自主品牌带来了新的思考。
我们必须承认,在电驱系统的集成化、整车能效的系统性优化这些底层技术上,我们与世界顶尖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Lucid就像一条鲶鱼,搅动了市场,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技术竞争的新方向。
不过,我们也有自己的巨大优势。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先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像宁德时代这样的龙头企业已经在研发能量密度更高的新型电池,目标是实现单次充电突破2000公里的续航。
我们的市场巨大,技术迭代速度快,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也更迅速。
Lucid为我们设定了一个新的标杆,接下来要看的,就是我们的中国车企如何整合自身优势,在这场技术竞赛中实现超越。
如果未来有一天,我们国产的电动车也能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天气里,真实地跑出上千公里的续航,那么燃油车的时代可能真的就离我们不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