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最新一批新车申报公告,这份公告就像是汽车界的“剧透”,提前让我们看到了接下来会有哪些新车即将上市。
在这一批名单里,五菱家族的两款全新车型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
大家一提到五菱,可能首先想到的还是那些能拉货能载人、特别皮实耐用的面包车,或者是那款小巧可爱、解决了很多人短途出行难题的宏光MINIEV。
可以说,五菱一直以来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亲民、实用、接地气。
但是,这次申报的两款新车,却好像在告诉我们,五菱和它的兄弟品牌宝骏,正在悄悄地进行一场重要的改变,准备向更广阔、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发起冲击。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款车,名叫五菱星光560。
光听名字可能还感觉不到什么,但一看具体数据,就能发现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申报信息显示,这款车的长度是4745毫米,宽度1850毫米,高度在1755到1770毫米之间。
可能很多人对这些数字没什么概念,我们来找个参照物对比一下就清楚了。
现在市面上非常热门的家用SUV,比如哈弗H6或者比亚迪宋PLUS,它们的尺寸也就在这个范围。
这就意味着,五菱星光560并不是一款小型车或者面包车的衍生品,而是一款标准尺寸的紧凑型SUV,它的目标对手,正是那些在10万到15万级别市场里卖得最好的主流家用车型。
这可以说,是五菱品牌真正意义上,正面进入了中国家庭用车竞争最白热化的一个领域。
再来看它的动力系统。
申报信息里明确写着,它搭载的是一台1.5升的汽油发动机,型号为LC4,由柳州赛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
关键在于它的功率,最大净功率达到了125千瓦,换算成我们平时常说的马力,大约有170匹,而申报的总功率更是达到了130千瓦,约等于177匹马力。
对于一台1.5升排量的发动机来说,能有这样的动力输出,基本可以确定是采用了涡轮增压技术。
这和过去五菱车型那种“动力够用就好”的理念完全不同,显示出它不仅要满足日常的家庭代步,还要提供一定的驾驶乐趣和动力储备,这显然是为了迎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家庭用户的需求。
在油耗方面,它也保持了五菱一贯的经济性,根据车身重量不同,百公里综合油耗分别在6.99升和7.10升,对于这么大的一台SUV来说,这个燃油经济性表现是相当不错的。
更有意思的是申报信息里的选装项目。
公告中提到了可以选装不同样式的“皮纹”前格栅、哑光黑的侧门窗框装饰膜,以及A柱、D柱等位置的黑色装饰板。
这些细节说明,五菱在设计这款车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个性化的需求。
它不再仅仅是一台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希望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一些搭配,让车子看起来更酷、更有质感。
从满足基本需求,到开始注重审美和个性表达,这背后反映出五菱对市场变化的深刻洞察和品牌自身的升级意图。
说完了五菱,我们再来看它的兄弟品牌宝骏。
这次宝骏申报了一款名为“享境”的纯电动轿车,如果说五菱星光560是稳扎稳打的自我突破,那么宝骏享境则可以说是野心勃勃的一次市场宣告。
首先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的尺寸,车身长度达到了惊人的5005毫米,宽度1900毫米,轴距也有2900毫米。
车长超过五米是什么概念?
在传统的燃油车市场,这已经是奥迪A6、宝马5系这一类中大型行政级轿车的标准了。
2米9的轴距,意味着它的后排乘坐空间将会非常宽敞,舒适性会是它的一大卖点。
宝骏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这种“越级”的车身尺寸,让普通消费者也能用一个相对亲民的价格,享受到过去只有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能体验到的空间感和气场。
作为一款纯电动车,它的动力和电池信息也很有看点。
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为150千瓦,大约是204马力,对于一台主打舒适和家用的轿车来说,这个动力水平是完全足够且非常合适的,能保证起步轻快、加速平顺。
储能装置,也就是电池,采用的是磷酸铁锂蓄电池。
这是一种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池技术,它的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成本相对更低。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暗示:宝骏享境虽然看起来像一台高端车,但它的最终定价可能会非常有竞争力,很可能会进入到15万到20万元这个主流消费区间。
它想要挑战的,正是目前市场上由比亚迪汉、深蓝SL03等车型占据的纯电轿车市场。
综合来看,五菱星光560和宝骏享境这两款新车的出现,清晰地展示了上汽通用五菱整个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
它不再仅仅满足于在低端市场做“神车”,而是开始根据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升级,进行全面的产品布局。
过去,老百姓需要一台便宜耐用、能干活的车,于是五菱造出了宏光;后来,大家需要一台小巧灵活、停车方便的城市代步工具,于是五菱推出了宏光MINIEV。
每一次,它都准确地抓住了当时市场的最大需求。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买车不再只看价格,更看重空间、设计、舒适度和科技感。
五菱星光560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那些从第一台车过渡到第二台车,需要更大、更体面家用SUV的家庭。
而宝骏享境,则是洞察到了在电动化时代,中国品牌有能力打破过去合资品牌建立的价格壁垒,用技术和规模优势,把过去昂贵的“大车”体验带给更多的普通人。
这背后,离不开中国强大的汽车工业体系和完整的供应链支持,正是这种体系性的优势,才让我们的自主品牌有了不断向上突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选择的底气和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