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这个东西,对咱们老百姓来说,不仅仅是个代步工具,还是关乎一家老小平安的“大件儿”。开车出门,谁不希望一路平安?可偏偏,现在有些车企在安全这块儿,是不是有点太随意了?出了问题,总想着用点技术词汇糊弄过去,或者拿点营销话术来“漂白”,但真要是出了大事,能托底的唯有“安全”二字。
你说,咱买车图个啥?值不值,安全不安全,心里有没有底,这才是大头。可有的企业,天天把新功能、新概念吹得天花乱坠,等需要对产品安全负责的时候,却装苍蝇——看不见。前阵子小米那11.7万辆SU7标准版召回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不就是给咱们提了个醒——车这玩意儿,技术牛不牛咱管不着,玩花活归玩花活,别拿安全当儿戏行吗?
也有人说,这年头是谁能为汽车安全“扫雷”?有的说靠技术,有的说靠政策、标准,也有的说靠企业良心。我觉得,这年头,你指望谁守规矩都不行,指望大家齐刷刷有良心那更难。不如反过来问一句,你买车的时候,到底最在乎啥?外观?配置?牌子?还是你和家人的命?
事情就发生在全国面前。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一纸公告下,小米汽车就成了风口浪尖上的那个倒霉蛋。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不靠谱,驾驶员一不小心可能要“见阎王”,这事能淡化?那是“优化升级”能糊弄过去的?像这样一件事,你说到底是安全还是营销重要?
小米的说辞,活脱脱就是想“往好听了说”。比如OTA升级没错,但往上一包,成了“功能优化”,加一句“我们也按照召回程序”,听起来好像是主动、负责、有担当。可是谁都知道,真要不是上面盯着管,谁会花心思做这种“免费升级”?有网友开玩笑说,“这不跟我小时候温习功课,成绩稀烂还跟家长说是在‘查漏补缺’差不多。” 是不是?你充其量只能自欺欺人,实话摆出来倒赢得尊重,兜圈子反而让人起疑。
说回小米,实际上,召回本身怕啥?天下无完车,早就见怪不怪,无论奔驰宝马还是丰田、本田,都有召回历史。有啥大不了?怕就怕你不把事儿当回事儿。市场监管局给的编号清清楚楚,开头“S”、结尾“I”,都告诉你安全缺陷还受过调查,信息都写明白了。你这边还搁那儿“优化升级”,这不刻意混淆视听吗?
有的人肯定要问了——“汽车安全是技术问题,还是管理问题?”这事其实早就有答案:技术和管理都有,归根结底还是企业态度问题。我记得有句话说得特别在理:大量的车祸和事故,根源不在于技术落后,而在于企业对安全标准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事情,杀伤力不比假药差,出一次事故,命没了,谈啥创新与体验?
再说说最近几年的新势力造车,一个个上市恨不得白天挂营销,晚上搞直播,最爱说“弯道超车”。但“弯道”绝不是指南糊掉安全这节课。压力大不假,生存难也都理解,但靠简化安全流程,把模糊地带变成“花活秀场”,那绝对不是长远之计。
你要是真想成事,必须有人出来“扫雷”。比如最近华为余承东就亮了个明白话,“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意思很明白——别忙着往“花活”的方向比,先把根儿扎牢。华为这波操作不管别人怎么看,最起码在安全问题上喊出来,别的同行要是一笑置之,不好意思,翻船也是迟早的事儿。
有人质疑:难不成就要一个个大企业站出来敲警钟?确实得有人站出来,可也不能指望行业里头靠几个“嘴炮”柯南天天监督。现在国家开始查生产一致性,标准加强,行业监督加码,不就是因为这帮车企自律靠不住,消费市场一有新热点就跟风,没人盯着说不准明天又“嘴一瓢就出事”。
再想想,和预制菜那事有点像,老罗能火,全靠他嘴硬加心直。敢薅企业、敢说行业潜规则,让消费者明白自己到底吃进肚子里的是啥。车企们怕舆论,不想正面顶上安全问题,但谁又希望自己花钱买风险?要是真有一种“敢监督、能掀桌子”的角色,咱消费者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问题被挑出来嘛?
前脚国家搞了《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后脚又重点查头部车型,还不是因为智能网联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太火了,怕有人趁着热度偷工减料?行业扩张有风险,标准就要跟上,不然你盲目“卷”参数,出的是啥?出的是更复杂的bug和看不见的雷——普通人买回家一开,变成“试验品”,这才叫真危险。
其实说到底,你是车企就该明白,安全不是你的卖点,更不是你营销的筹码。安全,是你造车的资格证,是你以后还能做人的底气。指望靠话术遮掩过去,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现在信息发达,大家眼睛都亮着,哪天出点大事,比什么营销事故都可怕。
再回头看看小米这事,分明是一次做担当、展现责任心的好机会。你要是直接承认,“我们哪做得不对,我们赶紧修,所有消费者我们负责到底”,老百姓不但不会怪你说错了,反倒会更信你。你藏着掖着耍花腔,让人家怀疑你是不是心里还有别的脏事没说,这反而得不偿失。
再说了,咱消费者买车,其实也不是奔着产品无懈可击,人人都清楚任何车都是机器,都会有瑕疵。可你只要肯负责、肯透明,哪怕这次出点纰漏,只要人家觉得你靠得住,将来一有升级、优化,首选你也没问题。
所以我常想,现在这市场上打价格战没意思,比技术谁不是贴钱硬怼,最难得、最珍贵的,是谁能扛得起责任、守得住底线。你要真是那种敢“揭自己短处”的企业,哪怕摊牌痛快、话说狠一点,咱老百姓还真愿意给你机会。
你说未来谁能为汽车安全真正“扫雷”?企业管得住自己,该召回咱就召回、该道歉就别拖,消费者自己脑子别糊涂,不要一味看外表看“热搜”。最后,还真就得靠政策、媒体、消费者三者盯着,哪个环节掉链子,大家都没好日子过。
所以说,不管这些年技术怎么卷、营销怎么吹,那个稳赚不赔的道理还是那句老话:安全,才是最大的好评,才是所有花哨功能、市场策略的底色。说到底,买车也好,造车也罢,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俩字更重要的:安全第一。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