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灯光依旧雪亮,试驾区那头依然伫立着一辆辆蓄势待发的中大型SUV,但空气里似乎多了一种微妙的味道。这不是新车皮革的芳香,也不是轮胎摩擦水泥地的焦灼——而是一份来自业绩报表的压力,带着金属钝器般的冰凉质感,从高管们眉宇间、从被打开的财报文档中若隐若现地弥散出来。
如果你是理想汽车的销售员,此刻正面临着销量目标的大幅坠落,下一句“今天还得努力推新车”会不会变成“这阵痛还要持续多久”?如果你是投资人,面对摊开的财报,十一位数的总收入虽还算好看,可“交付量”“净利润率”的下滑,却如同夜行人的绊脚石——你是否下意识就要问一句:理想汽车,真的快到悬崖边了?
照常理,财报就是一份无情的“尸检报告”,它不为谁的脸面粉饰——毕竟数据不会笑。302亿元的季度收入,同比下跌了4.5%。车辆销售收入达289亿元,也下滑了4.7%。净利润11亿元,同比减少0.4%。乍一听还好,“下滑幅度不大嘛”,经验老道的财务总监大概会这么安慰自己。然而,刺人的并不是过去,而是理想汽车自己对下一个季度的“灾前预警”:车辆交付预计仅9.0~9.5万辆,同比跌幅达41.4%-37.8%。难得公司方说话坦率——利润下滑、收入缩水、交付断层,简直像是新势力车企里的“经济版大流感”。
翻查账本,这种幅度的业绩滑坡实属罕见。前几年理想汽车一度是“新势力三强”里的领跑员,各项数据靠着“加油加电皆可”模式和超高配置一路高歌。城市道路上,理想L系列的大块头频繁成为车流中的“理想型爸妈”。可转眼间,鸿蒙智行趁势杀入战场,市场格局风云突变。“老车型库存压力、新车型青黄不接、转型期不适感”,这些字眼摆出来仿佛在试验:现实到底能有多骨感。
有意思的是,毛利率依然挺得住,19.4%,在新势力玩家里算得上佼佼者。这说明什么?一方面,理想汽车的成本控制力和议价能力还是有的,没到彻底失守的地步。另一方面,相较于同行,有的企业比利润率还“悬”,理想的基本盘还算扎实。谁说这种时候不该有点职业自嘲?大概也只有利润表里冒出的这个数字,还能让一众分析师“喝一口凉水压压惊”吧。
从表面上看,外部竞争加剧和产品线切换是下滑主因。鸿蒙智行系列像一颗新星突然插队招生,把曾经的理想用户变成了作业本上的“可疑变量”;而理想准备九月推出的i6主打纯电,却也让老款车在出清、库存压力暴增,“销售青黄不接”成了系统性风险。过去理想引以为傲的增程式路线,也许成了转型新局面的绊脚石。你要说这是不是宿命呢?倒不如说,是新能源车行业“生物进化”的必由之路——谁都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
回头看第二季度,“业绩下滑但毛利率坚挺”,这其实是很多成熟汽车品牌走过的艰难日子。即便在汽油车还是“独尊版图”的年代,丰田、本田也试过“丰收后颗粒感”变淡。只不过彼时泰然处之,如今新能源玩家一下子“流感”了四成销量、四成收入,看上去仿佛更触目惊心。市场嫌弃你的速度,远比你转型的速度要快,而资本的耐心,如同外卖小哥的准时率,总是有限。
此刻手上攥着数据,不免自嘲一句:“后浪们扑腾起来,前浪就容易呛水。”放在以前,做法医是等尸体生冷;做财务分析则是等企业季报一凉。不过企业不是人,死不了、也凉不了,只是一年四季阴晴不定,今天兴高采烈坐头把交椅,明天可能就要下桌自斟自饮。新势力玩家们谁不是踩着这种沙滩,在不确定里慢慢寻找新岸?我个人没那么悲观,毕竟产品线“去油向纯电”总要有人先试错,为后来者留个经验。理想i6能否成为下一个爆款,变数还真不小。前有对手群起围攻,后有自身基因待优化,战略和产品力之间,就像CSI现场中遗留的DNA片段,只有顺利拼成拼图,才能找到生路。
讲到这,我倒觉得业绩下滑其实还挺“坦诚”的。没有奇迹的市场,反倒更值得信任。是什么让资本市场一惊一乍?也许正是这一份对“稳增长”的执念。不止理想一家,整个新能源车行业此刻都进入了变量丛生的“临床观察期”。每个季度都像一次解剖;每个创新节点都有人问“还能增长多久”。我的老本行是相信证据的,有下滑就有反弹,有青黄不接也终有熬到收割期的时候。企业如人,患流感靠自身免疫,市场大浪淘沙,幸存的往往不是跑得最快,而是熬得最久、体系最完整的那一拨。
说到结局,这事我不做判官。是阵痛,还是起点,市场总有自己的结论。倒是想问一句:在企业急转型的夜路上,我们到底愿意对“短期失速”还是多少包容度?哪怕连法医也只能验明死因、不能给生者指导方向。对理想汽车这道“高台跳水”的难题,大家又会打多少分呢?企业的理想和现实,往往都被藏在下一份财报之后,谁又能料准,下一个黑马会不会就此出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