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硬派越野在国内汽车市场引起了很大反响,一批以SUV为核心的合资品牌趁机崛起。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时代,一家刚成立的合资企业——广汽菲克,凭借Jeep的强大品牌影响力和出色的市场推广手段,迅速崭露头角,从名气平平变成了市场的热点。
不过,几年的光景过去,这个当年风头无两的品牌竟然悄然退场,背负着上百亿的债务,最终走向破产清算的结局。
“黑马”横空出世
在2010年,广汽集团跟意大利-美国的菲亚特克莱斯勒(FCA)签了个协议,双方各占50%股比,合资成立了广汽菲克汽车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170亿元。这一举动意味着Jeep品牌正式迈出了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第一步。
公司总部就坐落在湖南长沙,在长沙和广州还建起了两座现代化的工厂,总产能超过30万辆。这样高的起点布局,充分体现了广汽集团对“欧美系”发展战略的重视,也为接下来市场攻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公司特意成立了汽车销售公司,全面负责市场推广和售后服务。第二年,Jeep推出了自由光、自由侠、指南者这三款国产SUV,全部沿用了Jeep家族经典设计和越野技术,但价格比进口版本低了不少。这种“高性价比加品牌保障”的搭配,在当时供需都很旺盛的SUV市场里,特别具有吸引力。
2016年,广汽菲克的销量达到了17.99万辆,比上一年增长了260%;到2017年,更是突破22.23万辆,成了年度SUV市场增速最快的品牌之一。在一线城市和新兴中产阶层中,Jeep车型收获了很高的认可度,销售点一度排起长队,广告也铺天盖地,品牌形象几乎追赶上一线主流合资厂商。
那时,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说过,Jeep是集团欧美战略的关键棋子,和自主品牌以及日系品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未来还要冲刺300万辆年产销量。在那个阶段,广汽菲克可谓风头正劲,就像市场格局里的“黑马”角色,基本算是稳稳坐实了。
从顶峰坠落
不过,这段辉煌的时光也就那么一晃而过了。从2018年开始,广汽菲克的销量一路滑坡,2017年的22万辆一下就掉到12.52万辆,第二年甚至掉到7.39万辆。到了2020年,销量只剩下4.05万辆,2021年更是缩减到2.01万辆。2022年上半年,销量连1861辆都不到,同比一下子暴跌超过84%。从8月起,产量和销量都归零了,短短四年时间里,广汽菲克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从巅峰直奔谷底,跌得真叫一个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其实,主要还得怪产品跟不上时代。比如自由光和自由侠这些车,自从上市以来,几乎没怎么变化,一直用的原来的设计,没有针对市场的变化推出新款或者升级版。这样一来,消费者对“Jeep”这个牌子的热情开始减退,品牌的新鲜感也一点点淡了。而且,车型的配置老旧,外观设计也看起来落后,问题也就逐渐浮出了水面。
这会儿,自主品牌猛然崛起,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比亚迪、吉利、长城这些厂商,源源不断地推出智能化程度高、配置丰富、价格实惠的SUV,瞬间在年轻消费者圈子里找到了销售的突破口。尤其是在10到20万这个档位,自主品牌的竞争力远远甩开了广汽菲克,市场份额差距逐渐拉大。
最要紧的是,在新能源大潮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广汽菲克明显缺乏转型的意识,还在死守燃油车市场,完全错过了电动化带来的红利时机。相反,广汽集团旗下的埃安品牌早已安排好新能源的布局,产品不断推陈出新,销量喊得挺快,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压倒骆驼的那根稻草,的确是合资双方关系闹僵。2020和2021年,广汽和FCA(后来跟PSA合并成Stellantis)一起投了40亿元,想挽救公司,但效果不咋样。到2022年年初,Stellantis突然宣称要把持股比例从50%提高到75%,图控股,这一下子点火了广汽集团的怒火,双方明显撕破脸。七月份,Stellantis宣布撤资,Jeep在中国只剩进口和“轻资产”经营模式,合资公司彻底失去了外方的支撑。
破产终局
随着销量归零,资金也枯竭,广汽菲克最终走上了破产的道路。2022年10月,广汽集团的董事会批准了破产申请;随后在同年11月,长沙中院正式开始受理破产清算的案件。到2025年7月8日,法院裁定广汽菲克的破产程序结束,也就是说,这家曾经风光一时的合资车企正式宣布“死了”。
据破产管理人披露的情况来看,到2022年9月,广汽菲克的总资产只剩73.22亿元,而负债却高达81.13亿元,净资产更是出现了-7.91亿元。法院确认的无异议债权总额达40.44亿元,但公司全部资产的估值仅为19.15亿元,根本无法偿还所有债务,资不抵债的局面已经无法避免。
令人觉得挺尴尬的是,广汽菲克留给大家的“底子”虽然看着挺丰厚,可谁也不感兴趣。像长沙工厂在内的37万平方米厂房、从德国进口的冲压线、激光焊接机器人、70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104个注册商标以及17项技术资料,都多次在司法平台上进行过拍卖。
2024年7月20日的第一次拍卖,起拍价定在19.15亿元,但没人出价;第二次价格降到15.32亿元,还是没有人回应;第三次削价到12.25亿元,也依旧流拍。市场对这些设备和厂房完全提不起兴趣,根本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资产都是为传统燃油车量身定制的,到了新能源这个时代,早就没什么竞争优势,再先进的机械设备也难以带来收益。
虽然管理方努力招商引资,甚至拜托地方政府帮忙,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愿意接手的企业。破产清算最大的问题,不光在资产的“贬值”,更在于它失去了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使用价值”。
结语
广汽菲克这个故事,既算得上一段迅速崛起又迅速散场的商业传奇,也反映出中国汽车行业转型中的一些痛点。从合资企业曾经的辉煌到彻底崩溃,时间不到十年,它暴露出的问题不只是在产品更新跟不上、错失新能源的好时机,或者内部矛盾,更主要的是对变化反应慢、战略摇摆不定以及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失误带来的教训。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汽集团的新能源品牌埃安在这场大换血中表现出色。2023年前六个月,埃安的销量突破20.93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8.81%,在集团新能源的总销量中占比超过20%。AION S和AION Y系列变成了街头巷尾的常见车型,也成为广汽集团成功转型的标志之一。
广汽菲克的结局告诉每个车企:技术壁垒和品牌号召力并不能长久护住阵脚,只有跟得上潮流、积极革新,才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现如今,电动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坚守传统、盲目自满的企业,有可能在瞬间从巅峰跌到谷底。市场的走向,取决于风口的方向。在这加速变革的年代,反应快点儿,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