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车圈这阵子真是够乱的。你知道吗?最近国家六部门联合出手,直接对那些靠水军造势的公关公司和部分车企资金链下手,要给这帮网黑一记重拳。听我朋友说,他那边卖车的时候都敢直接问客户:你是不是网络上看到的那些‘黑帖’被忽悠了?这种场面,说明网路环境乱成什么了。
有一回,我在4S店碰上销售小哥,他悄声跟我说:现在我们这价位的车型,客户都特别敏感,各种水军评价满天飞,真心让人摸不着头脑。我估计,这水军的活跃度大概占到了车评总数的30%—50%(这里说的是体感,不是官方数据,大家别当真)。一说到同价位的两款SUV,我朋友常抱怨:某品牌那车说是‘硬派越野’,结果底盘软得跟弹簧床一样,买回来根本没法玩。相比之下,另一家品牌的同级别硬派车型,虽然价格高个5%,但起码底盘扎实,驾驶感更靠谱。你说,这差别咋就这么大?
我自己也琢磨这事,从研发到供应链角度看,水军现象其实就像一条链子里的松散零件。研发部门好了像工匠,得根据真实用户反馈去调校技术细节,供应链的人则盯着成本、材料,一切都得建立在真实需求和市场反馈基础上。要是谁给车子拍了假光环,研发反馈和市场策略都会被扭曲,就像修楼梯时刻意把某块台阶高度弄错,后面用多少胶水也补不牢。说到这里,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之前还写过一条:某品牌新车型被水军捧上天,上半年销量挺可观,但售后维修投诉率同时飙升,差点没把4S店吓蒙。是不是有点玄乎?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回资金链,不得不提这次行动重点之一——切断水军饭碗。背后公关公司接单,车企花钱买流量炒销量,完全是市场里的暗流涌动。如果说水军活跃面积是50家公关公司承包(样本有限,别太当真),那么它们背后跟车企的资金流,大概有上亿人民币级别投入。这钱一断,公关公司咋活?就像饭店厨房停了煤气,啥好菜都做不了。可有趣的是,我没细想过,这水军为啥这么难根除?是不是因为这活儿门槛低,发成本又比研发投入小?总觉得他们像是汽车市场里的打地鼠游戏,扎扎实实打不完。
有人问我:咱老实做车的,真能摆脱这游戏规则的毒瘤?我得承认,这问题挺现实。刚才翻相册,看到后台数据截图:新上市一款纯电车型,官方宣称续航500公里,但第三方测评群里,真实续航只有420—450公里,差异太大了。你说,有没有可能这背后也掺了水军一脚?如果消费者都以为真续航是官方数据,买了车发现完全不符合预期,谁能保证下次他们不再被水军误导?坦白说,我对这些数据一头雾水,倒是越来越怀疑,这行业是不是慢慢掉进了数据造假+口碑操纵黑洞。
我还想知道,现在整顿之后,车企内部门户安全会不会加强?毕竟,我有个朋友修车师傅说:不少‘黑嘴’还接触到厂家的内线消息,甚至用这些机密发制造谣,吓得人想哭。这话让我怀疑,不是味儿了。生产环节固然复杂,从零件采购到生产线部署,每环节都得严控,但互联网一旦炸锅,那些信息就满天飞。难道这次整治能管住假消息的传递链条吗?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管理网络比管理工厂复杂多了。
别误会,我不是一味喷水军,更不是一脚踢开所有公关,但切实感受到,这个市场被水军操控着,技术真实价值的折射率变得模糊。比亚迪老总那话我听了,只能说挺现实:技术是根基,水军是浮云。技术预算多一分,投入研发就多一分,岂不是比请几百号水军靠谱多了?可不巧,我刚才开玩笑问同事:你们有没有怀疑,其实厂家花在水军上的钱,正好是研发经费的1/3?(这估计是不太靠谱的黑色幽默,嘿嘿)
其实我对这次六部门联合行动还是抱有期待的,毕竟花大钱请水军做虚假宣传,长远来看是害了自己,消费者一看数据和口碑不符,信任度崩塌,最后车企赔的可不止几百万。只是不知道,那些惯了靠水军撑场的公司和个人,后续会不会更迂回、更狡猾?或者他们转行做别的黑产了?我倒是挺好奇的。
我们普通买车的人,怎么看破这些水军?当车评里一片好评时,是继续信还是开始怀疑?走进店里,当销售跟你说这是大家都喜欢的爆款,你会怎么回应?这些微妙的信任危机,和一台车的硬件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往往只差一句:试驾你就知道了。
我其实更关心,这场整顿之后,真车和假话之间,会不会再回到那条更明朗的边界?毕竟车轮滚动声是真实的,水军造的风波虚无缥缈。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