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车顺利下线。王传福将车钥匙交到了“亚洲足球小姐”王霜手里,1995年出生的王霜,恰好与比亚迪同龄。
历经27年创业,比亚迪的销量迎来爆发,仅用18个月就售出200万辆,国产汽车从未有过这般辉煌。
热销态势为比亚迪注入了强劲动力。自2018年新能源补贴大幅缩减后,比亚迪净利润曾从30亿骤降至2亿,王传福甚至一度考虑拆分芯片公司进行二次上市。
今年居高不下的油价帮了王传福一把。借助dmi超级混动技术,比亚迪一举成名,摆脱了低净利的困境。王传福顺势宣布,明年将推出豪华车型“仰望”,预计售价在80万到150万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仰望”官宣前不久,巴菲特第四次减持比亚迪股份,转而购入台积电,这位“股神”似乎察觉到了一些潜在问题。
众人皆知,百万级豪车市场一直被欧洲品牌占据。劳斯莱斯、法拉利、迈巴赫、奔驰等品牌长期垄断着豪华车市场。
马云、刘强东、许家印、王健林等商界大佬的座驾全是欧洲豪华品牌。在富人圈子里,开日本车都会让人觉得不好意思。
即便是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旗下称得上成功的豪华车系也只有雷克萨斯,这足以说明豪华车市场的壁垒有多高。刚刚在中端市场站稳脚跟的比亚迪,凭什么敢涉足欧洲品牌的领地?原因或许有三个。
第一,比亚迪看到了“换道超车”的机遇。
在燃油车时代,比亚迪面临三个难以突破的技术瓶颈: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比亚迪时常出现小故障,这与“三大件”性能不佳有关。
进入新能源时代,发动机和变速箱被电机、电控所取代。这两大核心部件,中国与欧美日处于同等水平,差距较小,不少单项上还具有优势。“三大件”中少了两个,比亚迪的车辆质量自然有所提升。
汽车制造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BBA等豪华车企也承认,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并非同一类产品,它们正面临转型挑战。
BBA遇到的挑战,正是比亚迪等品牌的机会。谁不想站在市场“食物链”的顶端,获取丰厚利润呢?
第二,新能源车领域尚未有成功的豪华品牌。
2022年,我国新能源赛道涌入了70多个品牌,大部分都瞄准10万到30万的中端市场。
比如,恒大卖房时每套起步价百万,而造车时,恒驰的定价只敢定在15万。中端车市场规模最大,竞争也最为激烈。
在这70多个品牌中,敢明确表示要做豪华车的只有蔚来和高合两家。前者起售价40万,后者起售价60万,都只能算入门级豪华车。
它们为何不推出百万级豪车?这与目标客户群体有关。蔚来和高合的目标客户是大城市的精英白领,也就是年收入50万以上的富裕人群。
这些白领年龄在50岁以下,思维较为灵活,愿意花高价尝试新事物。但价格一旦超过100万,就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
这些尚处创业阶段的新能源品牌资金有限,不敢把全部身家押在消费者少、市场壁垒高的百万级豪车市场。
比亚迪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旗下王朝、海洋两大系列产品已在中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下一步,王传福要将比亚迪带向何方?品牌发展向来是追求升级,比亚迪不会回头涉足微型车市场,只能凭借已积累的口碑向豪华车市场发起冲击。
第三,比亚迪的核心市场在中国,作为首个尝试的品牌,王传福可以借助爱国情怀。
虽然没有国产品牌公开打爱国牌,但都对爱国营销持支持态度。就像华为和苹果,花粉攻击果粉时,常指责对方不爱国。华为Mate系列在高端机市场的成功,就得益于爱国情绪的推动。
如今,比亚迪堪称汽车界的“华为”,百万“迪粉”自发形成了庞大的“爱国营销”队伍。
例如8月,一辆比亚迪汉在路上发生自燃,有“迪粉”称是车主故意为之,目的是骗取高额赔偿金。这种言论毫无责任感,“迪粉”只看重爱国,不顾事实对错。
作为首个冲击豪华车系的国产品牌,“仰望”无需广告就已极具话题性。车辆尚未上市,车友的评价就呈现出两极分化。
支持者认为,比亚迪作为国货代表,勇于突破欧美封锁,进军豪华车市场,无论成败,这种“亮剑”精神都值得肯定。反对者则认为,比亚迪技术不足,靠爱国情怀凑数,仓促进军豪华车市场,是在赚“爱国钱”。
如果比亚迪真心想打造豪华品牌,或许该借鉴雷克萨斯的做法。1983年,丰田决定进军豪华车市场时,目标市场并非日本,而是美国,并根据美国高端客户的需求打造了第一代雷克萨斯LS400。
但仅靠以上三点优势,足以支撑起一个豪华品牌吗?
显然不够。
比亚迪汽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智能化不足。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相比,除了动力系统不同,软件系统也存在差异。马斯克曾说:“特斯拉与燃油车的最大区别在于它能不断自我进化。特斯拉做的不是一次性交易,而是终身进化。”
通过不断更新软件包,特斯拉的智能系统日益强大,已能轻松实现自动泊车、自动唤车、辅助驾驶等功能。
比亚迪在这方面则较为薄弱。它使用的智能驾驶系统是博世提供的方案,仅达到L2级别,与达到L4级别的特斯拉相差两个档次。
而且比亚迪无法像特斯拉那样实现远程升级,想要更新系统,必须亲自去一趟4S店。
智能化不足,可能与王传福的工科出身有关。他擅长工程与管理,却不善于把握未来趋势,能造出优质产品,却拿不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其实,“仰望”并非比亚迪首次进军豪华车市场。2010年,比亚迪与奔驰合资打造了豪华车品牌“腾势”。
在比亚迪的技术与奔驰的品牌加持下,腾势表现低迷,年均销量不足5000辆,累计亏损超过40亿。
去年,奔驰终于失去耐心,将40%的股份卖给比亚迪,仅保留10%的股份后抽身退出。王传福将腾势重新定位为“中高端”,为“仰望”留出高端市场空间。
希望“仰望”是一款在技术上能让人仰望的汽车,而不只是价格上的仰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