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

新能源汽车一路奔跑,动力电池可说是它的“心脏所在”。

当锂电池的表现快到天花板时,整个行业的关注都转移到了固态电池上头。

那个被寄予“续航1000公里、十分钟充满”梦想的终极版本。

到了2025年,这个领域突然一下子加快了节奏。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十月初,人民日报报道咧,我国的科学家们终于攻克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那块“卡脖子”的难题,搞定这道难关之后,固态电池的性能也迎来了飞跃式的提升。

过去百公斤重的电池最多只能跑上五百公里,现在有望突破一千公里的天花板,续航能力大大增强。

从宁德时代到国轩高科,从丰田到奔驰,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和电池领军企业都在大手笔地投入资金。

各大车企都接连公布了时间表:2026年开始搭载,2027年实现量产,到2030年全面普及。乍一看,这好像是一场无法阻挡的技术革新大潮。

闹哄哄的场面背后,镇定的人都明白:固态电池确实挺棒的,也确实挺难搞的。

它的优势在于那颠覆性的性能,但实际操作起来,工程上并不容易实现;未来的潜力令人充满期待,但现在的成本却让人头疼。

跟老式的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大约在250到350Whkg)一比,固态电池理论上可是能突破500Whkg的上限哇。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用一块同样的电池,车子能多跑出500公里左右。再加上固态电解质坚固耐用,不怕高温,不漏液,又不易起火——安全性能上简直甩开目前所有的电池技术一大截。

换句话讲,它就是大家心中理想的完美方案。

消费者最担心的两个难题——“续航不够”和“容易自燃”,在固态电池这块都能一次搞定。

这也是为何,像东风、长安,再到广汽、吉利,每个厂家都急着展示自己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展。

东风已经达到了350Whkg的能量密度,续航里程也突破了1000公里。

长安打算在2027年前推出容积达到400Whkg的固态电池样车,续航里程能达到1500公里,安全性提升70%;丰田、三星SDI和奔驰也都把2027年定为固态电池量产的时间点。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要是大家留心一看,这些“规划”基本上还停留在样品或者中试阶段,真正实现稳定大规模生产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够做到。

固态电池的“难点”,主要还是在于价格方面,不容易控制。

按行业数据来看,现在全固态电芯的成本大概是5元Wh,而主流的液态锂电池则只有0.5元Wh。换算一下,一辆80kWh的电动车,用固态电池,光是电芯的成本就得40万元左右,换成液态电池的话,也就四万多点。

这并不是说多一点儿的问题,而是高出了一个档次。

著名的科技评论专家彭德宇提到,整个固态电池的制造成本大约是液态电池的十倍,固态电池的潜力确实很大,但现阶段的高成本让人挺头疼。这不是技术没法做出来,而是负担太重,做不起。

再一个难点就是制造工艺,确实挺棘手的,技术上的挑战不少。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液态电池就是靠电解液流动,把离子传导过去;而固态电池则是“固-固接触”,离子得穿过那厚实紧密的材料层才能传递。为了确保导电效率,电池内部得保持兆帕级的高压,厂里的设备、材料工艺、制备技术都得重新调配,整得紧凑又讲究。

据说,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必须进行70%以上的工艺调整,从匀浆、涂布、烘烤到封装,全部都不能沿用以前的旧流程。换句话说,这算是“全新打造一个产业”,不只是简单的升级换代。

第三个挺头疼的地方就是材料供应链的问题。

固态电池的核心材料,锂金属和硫化物电解质,这两块的价格都高得吓人。锂金属的市场价快要95万元每吨,比起传统石墨负极的价格足足贵了17倍。更让人头疼的是,国内还没有成熟的固态电解质供应商,大家都在边搞研发边试错,没一个稳得住的。

就是说,价格高得让人抓狂,还根本买不到货,供货紧张得很。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第四个问题得说是配套设施那块儿,有点捉襟见肘。

固态电池理论上十分钟就能充满电,但要实现这个效率,得配合专门的超快充电桩才行。而目前的液态电池充电站很多都不兼容,要是固态电池要走普及的路,充电体系得重新搭建,这又得经历一场持久的基础设施大革新。

还有一方面常被轻视:固态电池未必就比液态电池更靠谱。

比方说在充放电速率上,电动车要跑得快、充得快,就得用高功率的电池。液态电池的电解质阻抗低,离子流动也快;反过来,固态电解质的阻抗就高点,离子移动得慢,离子导电率还不到液态的十分之一,彭德宇这么说过。

宁德时代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些车企过头宣传固态电池技术已经成熟,实际上是在误导公众和投资者。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所谓到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应用,这可说是不太靠谱的。要知道,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的样品走到批量生产,至少得耗上8到10年时间。

曾毓群指出:“现在市场上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其实是半固态或准固态的,里面还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态电解质,和真正的全固态电池是有根本差别的。”

他们其实不是在唱衰,而是在提醒市场别被那些概念牵着走,别跟着节奏盲目跟风。

从专利角度来看,中国固态电池的关注度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过去五年,中国企业一共申请了1.3万项关于固态电池的专利,比日本多出了三倍,其中七成是发明专利。研发的热情毫无疑问,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离商业化就更近了一步。

汽车制造商大肆宣传固态电池!成本却是液态电池的十倍-有驾

目前,液态电池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到了2025年,能跑800公里续航的纯电动车基本成了中高端车型的标配,例如小米SU7 Pro、极氪007、昊铂HT、蔚来ET9、比亚迪海狮EV,这些都用上了液态电池。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布局超快充桩,充个五分钟就能跑200公里的超充技术也开始逐步实现。随着液态电池在性能、成本和安全性方面变得越来越靠谱,固态电池的革命性优势就显得没那么明显了。

这也就难怪,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研究固态电池,可都是走得比较稳扎稳打,不敢太冒进。

他们心里也明白,一旦固态电池彻底普及,之前在液态电池上的大笔投入和产能布局都要打了水漂。

从这个角度说,谈不上技术难题,更多是关乎利益格局。

当下看来,固态电池确实是新能源领域最令人憧憬的未来方向,不过它还得等一段时间——技术稳定、产业链配合、基础设施升级、商业模式都还在不断磨合中。

这场变革的步伐,可不是看发布会上的那些口号,而是要看现实中的实际进展如何。

要是真想把成本压下来,产线顺利跑通,供应链稳定起来,这些事要搞定,否则,“1000公里续航”只是停留在PPT上的空话罢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