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维修车间的灯还亮着。某辆崭新的国产电动SUV停靠在角落,被技师拆开半边身子,挂在墙上的工单上,写着“电控异响、门把手卡滞、软件反复崩溃”。对比之下,隔壁的老丰田花冠还在喘着老牛般的鼻息,除了定期更换零件,没见技师多加琢磨。你要是让丰田和这辆国产新车互换芯片,估计技师得背着手连连摇头:“不合适,不合适。”不说别的,你愿不愿用一台能跑1200公里宣传、实际跑出600公里的纯电SUV,换你妈开了十年的老锐志?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这一句“中国电车没啥核心技术”一扔出来,汽车圈像是捅了马蜂窝。微博上有人愤愤不平,有人愁眉苦脸,一边倒骂他“跪舔外资”,一半赞他“敢说真话”。可问题总得拆开来聊,不能光靠谁嗓门大谁有理,否则汽车评论区迟早变成广场舞擂台。
按魏建军的回溯,中国电池的底子其实是美国佬留下的:锂离子电池起源于美国,到了日本手里做成了索尼小电池,韩国又在智能手机上玩出了新花样。国内车企这几年确实组装快,但核心原理和关键专利,很多还得看国际巨头的脸色。同理,电机、电控、芯片这些“硬核角色”,至今也没彻底摘掉“拿来主义”的帽子。市场里国产电车配置拉满,能遥控泊车,能看视频搓麻将,甚至自带“王炸”音乐灯光秀,可真到底层部件,动辄还是外资授权或者国产的“山寨加强版”。
魏建军更不留情面地补刀:水分太多。有人标榜续航1200公里,实际一到低温、满载或高速,表显和实际直接腰斩。这就像相亲聊天时信口开河,见了面才发现对方身高差了半个头。虚标不是抽象损失,那是一堆真实消费者的钱和信任。剩下的,就是媒体口水和售后投诉单的增长曲线。
再看近年的价格战。一台售价二十多万的新能源车说降十万就能降十万,且还要“保质保量”,这听上去比我小时候见过的“纸包不住火”还魔幻。魏建军的原话有点像法医法则:“什么样的工业产品可以这么折腾?真能一砍就不损品质的东西,十有八九原本也不是什么好货。”汽车这行,大家都懂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若不是核心技术有短板,谁乐意靠伤筋动骨的价格战苟活?
过去十年,24个国产汽车品牌烟消云散。二手车贸易市场里,无数“试水型小品牌”从高光上市到门可罗雀,车主一夜间车贬一半,只能在论坛上集体吐槽,默默念叨“保值率”这个绕不过去的词儿。旁观者只能苦笑,从风口到坟场,产业升级的路,压着一地旧胎新泪。
现在聊日系车,免不了让人想到“细水长流”的老段子。丰田、本田们的严格质控体系,有时候比处女座还难伺候。每颗螺丝拧几圈、出厂前测多少次耐久,流程苛刻到令人发指。那些看似“枯燥”的标准,其实构成了车主“开不坏的丰田”这个集体心理暗示。反观国内厂商,表层进步固然看得见,但一说保值率,一问三年后异响、掉漆、生锈、内饰老化,往往就要避重就轻了。细节决定成败——有些小毛病普通消费者未必懂,但法医干久了都明白,小瑕疵后头藏着大风险。
但我并不太喜欢“自卑式对标”,毕竟中国车早已不是上世纪的“拼装笑话”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蔚来的换电体系,小鹏的智能驾驶决策等等亮点,确实成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只是有点像我做尸体解剖时看到,死者身上有几处新伤口,旁人以为只是皮外伤,我得仔细盯着看,是不是还有深层致命的内伤。
魏建军其实话糙理不糙:供应链、适配速度这些确实是护城河,可核心专利还是得靠自己挖。举个不太吉利的例子,德国人原本说好2035年就燃油车归零,结果一拖再拖,硬生生又多拖了好几年。苹果那个PPT造车,吹了几年也光溜溜地收场。产业升级这个事儿,不能只看赛道上暂时领先的名次,尤其不能在别人落后或退场时嗨过头,自己没把鞋带系好反而摔得最狠。
有时候我也佩服自己职业病,听见车企喊出口号地道地搞大新闻,忍不住要暗搓搓翻资料、查数据。总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比如我见过的某新势力高管,PPT里写满“智能座舱3.0”,后台其实还在外包调试;再比如说行业老炮私下揶揄:“别人拼的是工程师数量,我们拼嘴皮子和段子手。”
国产车要是还痴迷“冰箱彩电大沙发”那一套,妄想用大屏加按摩椅绑住用户,不如多看看华为是怎么用研发预算换技术壁垒的。魏建军的“泼冷水”不太好听,但架不住他戳的点都肉疼。你可以管他叫“行业良心”,也可以觉得他是“自黑大王”,但问题总得说出来,才有药下。
现在中国电动车出口全球第一,市占率接近六成,成绩单确实不赖。可真到产业基因升级关键时刻,还是要看谁能扛得住慢工细活、耐得住孤独研发。如果有一天,国产品牌可以像老日系那样,用三十年磨一把刀,而不是三天刷一次配置清单,到那时,或许国产车也能成为值得骄傲的符号,而不是标语和口号的堆砌场。
你觉得三十年磨一剑的“死磕核心”,在热闹的价格战和追风炒作里,还会有多少车企撑得住熬得下?你买车时,到底最看重什么?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