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阿尔法罗密欧的首款SUV居然是个正儿八经的“吉普怪咖”,你听说过阿尔法罗密欧Matta吗?要是拿出去跟街上那些喊着意式优雅、赛道基因的SUV一比,保准吓你一跳。谁能想到,这家如今动不动就跟德系豪强掰手腕的品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竟然偷偷摸摸整了一辆只为泥地玩耍的军用越野车?听上去就挺“离谱”,但故事还挺好玩,咱今儿就给大家拆盒讲讲,这台出身高贵却一身泥点的帅气吉普到底是咋横空出世的。
首先疑问丢到桌面——一个以高转速、红色、运动基因风靡全球的意大利跑车品牌,怎么会整出来一款扛枪拉货、爬坡过河的军用SUV?这脑洞,简直能环地中海转两圈。正经聊阿尔法罗密欧历史的话,大家心里都是那一套:意式时尚,贵族气质,很懂赛车,也很懂公路车,近些年还时不时蹭一下“德系战队”的荣光,和宝马奥迪互相较劲。但,泥巴地?军靴?从没真把阿尔法罗密欧和“越野”挂钩。唯一一个沾点泥的是那些一晃就过去了的“Matta”。起个外号还挺有意思,“Matta”其实是意大利语里“疯子”的意思,也拿来形容牌桌上的“王牌”。说是王牌倒也合理,这车出来的年份和环境,都挺有“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味道。
这事怎么发生的?扯回冷战前后那几年,世界风向变成了“谁都想翻身做主人”。意大利1943年投降以后,虽然不像德国那样被全方位掐脖管住,但国家急着重新站队,于是成了北约的小跟班。想象一下那个地理位置,就像给地中海捏了个“咽喉”,左右逢源,两边要撑场面。北约在意大利找汽车企业帮忙,得做个能应付各路奇葩地形的侦察车辆,说白了得有一台自己的吉普。
当时,意大利老大菲亚特自信满满:“这活我熟,交给我吧”,于是1950年交出了Campagnola这款“民用到骨子里的军车”。本来吧,两边都在米兰附近混,阿尔法罗密欧见状一拍大腿,心说:“这买卖怎能让你菲亚特独吞?”于是自家也拉出头牌工程师朱塞佩·布索,准备摇身一变搞辆更能打的“野兽”。
先聊聊这位布索大神,大家对法拉利车系稍微有点了解的一定听说过Colombo V12发动机,他就是幕后推手之一。后来在阿尔法罗密欧负责开发过1900系列轿车,双门轿跑以及敞篷款,都属于经典之作。那阵子阿尔法罗密欧刚转型,主打量产亲民,但骨子里的科技和动力,没变。这1900系列,被贴了“甜蜜生活”的标签,因为高转、技术硬核,但价格又不算夸张。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布索硬生生把这套“公路赛道配置”用到了越野车上。这操作,和你让穿高跟鞋的模特去参军一样,多少有点不合常理。但阿尔法的底盘又先进,独立前悬挂,不像美系和英系吉普用粗暴的板簧。倒不是说这就不适合越野,但阿尔法偏偏想玩点不一样的。
讲到这里,不禁让人好奇:阿尔法这思路,是不是老牛吃嫩草?布索下决心,拿1900的底盘和发动机大胆改造,把普通家轿的灵魂灌注进越野车身上。发动机压缩比调低——毕竟军用车吃“脏油”,谁知道战场上会加啥;还塞了干式油底壳,又加了杠杆式后差速锁,函数分配、爬坡爬沟,完全为野地量身定制。细节上,Matta继承1900平台的前悬架,在弯道里不失稳健,但又妥协了一把,把后轴配置成板簧结构,载重和拖曳力立马上去了。前后悬挂各玩一套,活像混搭学院风。
长的啥样?Matta确实带点美式吉普、英式路虎和日式陆地巡洋舰气息,但仔细瞧,还是意大利味儿足。盾形进气格栅贴着大脸,底下藏着有“Alfa Romeo”大字标志的气门盖,仪表盘四个Veglia表简洁流线,既老派又有点小资。外表看起来不咋富贵,但骨子里处处提醒你:我是来自意大利米兰的皇族,不是铁皮抡大锤的粗汉。
别看Matta像是个四不像,其实玩起来蛮猛的。能趟两英尺深的水,转弯半径十八点七英尺(这数据对军车来说相当灵活),坡道攀爬也能刷到120%的陡度极限,冷暖环境通吃。意大利政府跟菲亚特拿Matta和Campagnola做了一场实力测试,阿尔法这台车甩开对手好几条街,但最后竟然没能中标,俗话说“优秀的配置必有优秀的价格”,Matta因为太能打,造价也飙了上天。这就好比打游戏,把全套装备拉满,预算也得跟上。军方最后还是更爱菲亚特,毕竟经济压力不是开玩笑的,有性价比才是硬道理,于是Matta只能大甩卖,订单量直接锐减到1800台,民用版还多余地搞了200辆加强型,专门加了大座椅和照明,但也没掀起水花。意大利国防部这波换队操作可谓“现实太骨感”。
不过得承认,Matta真不是“一无是处”,在赛车界也小有名气。1952年Mille Miglia耐力赛上,赛道设了个军用车组,原本是给Campagnola和Matta比比谁更“硬核”,结果阿尔法这边直接把菲亚特甩了40分钟,这成绩说出去挺有排面,毕竟耐力赛要的不就是性能和抗压么?突然有点为之惋惜,要不是军队预算卡脖子,这车或许早就名声在外了。
故事到这里,小伙伴是不是会产生疑问:Matta这么牛,就没把阿尔法罗密欧带进越野领域?很可惜,事情远没有那么顺流。阿尔法后来虽然在八十年代做了点厢式货车,也曾和日产合作过越野车,但都没能做成自己品牌的大规模产线,军方需求也没能拉动市场热情。一直到2016年才冒个头,Stelvio问世,紧接着又蹦出来Tonale这些偏SUV路线的车型,但早已是经历了风风雨雨的“新版图”。就算全轮驱动系统,阿尔法也是八十年代才开工研发,此时奥迪早就抢占高地,在拉力镜头前唱主角。
再看Matta这系列,一共造了两千多台,远不及那些动辄成千上万的同类军车。且这车多半都是硬碰硬使用,没太多收藏价值,物以稀为贵,后来的存量越来越稀缺,拍卖会上闹腾一下都叫人兴奋。最近一辆红色Matta拍卖价格28,000美金,还是1954年最后批次的“军用元老”,单看年代和品牌背景,这收藏属性杠杠的。
咱们盘点一下这堆谜题,阿尔法罗密欧曾经做过一款堪称“疯狂”的越野车,技术底子满满,性能在年代之中算绝对顶流,却因价格和定位迷失在市场大潮里——你说是不是个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案例?这故事还挺有戏剧性,说不定哪天被汽车界编成段子拿来吹牛呢。
其实阿尔法罗密欧Matta这么一台,造型算不上惊艳,内饰也离奢华二字八百里远,但它用公路基因做越野,技术流硬刚泥地,多少有点开历史玩笑的意思。它既没有让阿尔法罗密欧全面切入越野车市场,也没有卷起民间收藏狂潮,像极了“明明很牛,却被遗忘在角落”的小人物。如今再谈阿尔法的SUV,几乎没人记起Matta,只知道Stelvio、Tonale是旗舰产品。其实,这背后的工业故事,才是品牌丰富渲染力的一部分。
好像每个品牌都有那么一段“非主流”的过往,要是有机会,能不能还原为那种“百花齐放”的车界生态?你说现在的SUV们还有多少像Matta这种“挺疯,挺猛,却没人关注”的产品?又有几个厂商敢学他的勇气,拿轿车技术去野地撒欢?
关于阿尔法罗密欧Matta的这些传奇,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畅聊!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