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事情在关心汽车和科技的朋友圈里传开了,那就是比亚迪又一次登上了清华大学的教科书封面。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去年七月,比亚迪的技术就已经出现在《汽车动力系统原理》这本教材上,而今年,最新版的《汽车构造动力系统》教材,不仅封面是比亚迪的混动系统解剖图,里面还有大量篇幅详细讲解它的技术。
这下很多人就好奇了,清华大学作为我们国家顶尖的工科学府,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把一家企业,还是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上?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门道,比亚迪究竟是凭什么本事,能成为未来工程师们的“课堂案例”呢?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先看看过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学习汽车工程,教科书里翻来覆去讲的,基本都是国外的经典案例。
比如德国大众的发动机、日本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这些都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这很正常,因为那时候人家技术确实领先,我们是学习者和追赶者。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清华大学的教材把比亚迪的发动机作为重点来分析,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教材里特别提到了比亚迪的一款型号为472QA的发动机,它的热效率达到了惊人的45%。
可能很多人对“热效率”这个词没什么概念,说白了,它就是衡量发动机工作效率的一个指标,数值越高,说明烧同样的油,能转化成动力的能量就越多,车子也就越省油。
过去,全球顶尖的汽车厂商,比如丰田、本田,花了很大力气,才把这个数字推到41%左右,这已经被看作是行业天花板了。
比亚迪直接把这个天花板捅破了,做到了45%,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领先水平。
所以,当大学教授要给学生们讲解内燃机技术的前沿发展时,放着身边这么一个打破纪录的现实案例不用,而去讲那些过去的老技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产品的认可,更是对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一种肯定,说明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学生”,开始有了当“老师”的资本。
当然,仅仅一个发动机还不足以让比亚迪如此“霸屏”。
真正让它成为教科书封面的核心原因,是它那一整套被称为“DM混动”的动力系统,尤其是发展到现在的第五代技术。
这套系统的设计思路,可以说是颠覆了很多人对混合动力汽车的传统认知。
以前我们提到混动,总会想到日系车,它们的核心理念是“油为主,电为辅”,发动机是绝对的主角,电机只是在起步、加速时帮帮忙,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省油。
而比亚迪的DM系统,把这个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它的核心是“电为主,油为辅”。
为了实现这一点,它给车子装上了大容量的电池和两个大功率的电机。
这样一来,在城市里开车,绝大多数情况下,车子完全是靠电来跑的,开起来就跟一辆纯电动车一模一样,又安静又省钱。
那什么时候用油呢?
只有在跑高速这种路况下,发动机的效率最高,系统才会让发动机启动,直接驱动车轮,或者在电量不足的时候,让发动机出来给电池充个电。
整个系统有纯电、串联、并联、直驱和能量回收等好几种工作模式,电脑会根据你的车速、路况,自动选择最高效的一种。
这种设计,既解决了纯电车跑长途的里程焦虑问题,又解决了燃油车在市区堵车时油耗高的问题,可以说是取了两者的长处。
这种开创性的技术路线,为混合动力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非常成功的范本,清华大学的教材把它作为“开关式混联系统”的典型代表来重点介绍,就是因为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教学价值。
更进一步看,比亚迪的技术实力并不仅仅体现在某一个单点上,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电池领域,教材里也提到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从最早特斯拉用的那种圆柱形小电池,到后来大家想办法把电池做得更大更规整,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宁德时代的CTP技术、国轩高科的JTM技术一样,都是电池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步。
刀片电池的特点是又长又薄,像刀片一样,这样可以直接集成到电池包里,省去了很多中间结构,不仅让电池包更安全,不容易起火,还能在同样大小的空间里装下更多的电量,提升了续航。
这项技术现在已经成了行业内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此外,教材还提到了比亚迪在商用车,比如大巴车上用的轮边驱动技术,这说明它的技术积累是全方位的,覆盖了从家用车到公共交通的各种车型。
这种全面的技术布局,让它在新能源时代拥有了非常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所有这些亮眼的技术成果,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背后是海量的专利在做支撑。
翻开教材,里面引用了比亚迪多项核心技术的专利号。
比如,关于混动系统的结构设计,有一个专利(CN220615468),它巧妙地设计了双电机和双离合器的组合,让发电和驱动可以更自由地协同工作,减少了能量损失,提高了效率。
还有关于电机冷却的专利(CN220325454),它用更简洁的油路设计,来给高速运转的电机降温,效果更好,成本还可能更低。
从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到电控系统的散热,再到变速箱的润滑,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在保护。
这些专利就像一座大厦的钢筋骨架,虽然平时看不见,但正是它们,才支撑起了整个技术体系的高度和强度。
清华大学在教材中引用这些专利,也是在告诉未来的工程师们,真正的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在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技术解决方案上,是要靠扎扎实实的研发和知识产权积累来实现的。
总而言之,比亚迪的技术能三番五次地被清华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选为教学案例,并印上封面,背后是一系列硬核实力的体现。
从打破世界纪录的发动机热效率,到颠覆传统认知的DM混动架构,再到引领行业潮流的刀片电池技术,以及这一切背后庞大的专利体系,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领域,已经从一个追赶者,变成了许多方面的引领者。
它的技术不仅在市场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学术界也同样获得了高度的肯定。
这本教科书的封面,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荣誉,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核心技术上挺直了腰杆,开始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技术、标准和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