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

最近,因为一桩关于新能源汽车碰撞测试的争议,让一个平时不怎么出现在新闻头条的名字——“乘龙卡车”,意外地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很多人都好奇,这造大卡车的究竟是家什么公司?

顺着这条线索一查,才发现它背后的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风柳汽,原来是一家历史悠久、实力不俗的“宝藏”车企。

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有驾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汽车工业奋斗史,充满了艰辛、变革和不服输的劲头。

了解东风柳汽,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五十年代。

它最初的身份和汽车一点关系都没有,是一家位于广西柳州,名叫“柳州农业机械厂”的单位,主要生产水轮泵这类农用机具。

到了1969年,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出现了。

当时,整个广西省还没有自己制造汽车的能力,省里决定要填补这个空白。

时任厂党委书记的束宽昌,一位经历过战争考验的老军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当时厂里的农机产品销路不畅,转型迫在眉睫,他便在全区的生产会议上主动请缨,扛下了造车的重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一个农机厂要造汽车,缺技术、缺设备、缺经验,几乎是什么都缺。

就拿制造汽车最关键的大梁来说,按照标准工艺,需要上千吨的大型压力机一次冲压成型。

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有驾

可柳州农机厂当时最大的一台设备,只是一台300吨的油压机,力量根本不够。

面对这种看似无法逾越的困难,厂里的工人们没有退缩。

他们想出了一个“土办法”,就是用这台小压力机,一段一段地进行冲压,像蚂蚁啃骨头一样,硬是把坚硬的钢板加工成了合格的大梁。

在没有现代化起重和运输工具的年代,这些沉重的部件全靠工人们用肩膀扛、用双手抬。

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驾驶室的制造过程,由于没有专用的冲压模具,工人们竟然在地上挖出了一个和驾驶室外形一样的土坑,把它当作模具,然后把钢板铺在上面,用大锤一下一下地敲打成型。

正是靠着这种近乎原始却又充满智慧和毅力的奋斗精神,1969年4月,广西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载货汽车宣告试制成功,并被命名为“飞跃”牌。

这不仅结束了广西“只能修车不能造车”的历史,也为柳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柳汽在卡车制造领域不断深耕,并于1981年正式加入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开始生产“东风”牌汽车。

1991年,柳汽又率先在国内研制出了平头卡车,并创立了日后家喻户晓的“乘龙”品牌。

这关键的一步,让柳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品牌 identidade,并迅速成长为当时国内仅次于一汽和二汽的第三大卡车生产厂家。

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有驾

然而,企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进入21世纪,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卡车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有限;另一方面,乘用车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合资品牌的进入而迅速壮大。

柳汽虽然顶着“国内第三大中型汽车厂家”的头衔,但年产销量却长期在3万辆左右徘徊,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2002年,技术研发出身的程道然出任总经理,他清醒地认识到,柳汽必须“两条腿走路”,在巩固商用车优势的同时,必须果断杀入乘用车领域。

这是一次充满风险的抉择。

柳汽地处西南,相比于沿海和中心城市,在人才、资金、资源上都没有优势。

程道然的策略是,不求大而全,而是要像一把“匕首”,精准地切入细分市场。

他们选择的突破口之一,就是当时还相对冷门的MPV市场。

早在2001年,柳汽就推出了中国第一辆自主品牌MPV“风行菱智”,为进军乘用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有驾

为了彻底改变局面,程道然在2004年启动了代号为“M53”和“B11”的两项工程,分别对应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全面自主研发。

当时柳汽的研发团队总共只有57人,要同时推进两个如此重大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但柳汽人再次展现了他们的拼搏精神,硬是坚持了下来,并成功推出了“霸龙”重卡、“风行景逸”MPV等一系列新车型,帮助公司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寒冬中实现了逆势增长。

即便是在企业蒸蒸日上的时候,程道然的危机感也丝毫没有减弱。

2010年,柳汽产销突破10万辆,但他却敏锐地发现,公司业务中占比超过一半的工程车业务存在巨大隐患。

这类产品虽然能带来销量,但市场竞争混乱,低质低价现象普遍,长远来看不利于品牌健康发展。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不解的决定:主动收缩,砍掉大部分工程车产品线,将战略重心转向技术含量更高、市场前景更广阔的公路物流车。

这次转型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当时国内的高端物流运输市场基本被斯堪尼亚、沃尔沃等进口品牌垄断,国产品牌很难进入。

程道然曾亲自带队拜访一家上海的大型物流公司,希望能提供车辆试用,对方却直截了当地拒绝了,理由是“没听过柳汽的公路车”,甚至表示“免费给我,我也不用”。

造乘龙卡车的,是群狠人,不服来战!-有驾

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也更坚定了他们必须把产品和技术做好的决心。

面对市场的冷遇,柳汽没有气馁,而是沉下心来,一方面持续投入研发,提升产品性能,每年拿出近千台车免费给潜在客户试用;另一方面,他们转变思路,不再是简单地卖车,而是为客户提供一整套运输解决方案,包括派驻员工帮助客户管理车联网平台、开放后台数据等,用极致的服务来打动客户。

经过长达数年的坚持,柳汽的公路车终于在市场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到了2015年,在全国卡车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柳汽凭借公路车业务的成功转型,实现了盈利,展现了其战略决策的远见和强大的执行力。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掌门人林长波的手中。

这位同样是技术出身的总经理,为柳汽规划了更加宏大的蓝图——“在海外,再造一个东风柳汽”。

他将目光投向了全球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中东和南美等地积极布局。

在越南,柳汽的乘龙重卡已经做到了市场占有率第一,成为当地物流运输领域的绝对主力。

在欧洲,柳汽也带着专为海外市场设计的乘用车产品,登上了巴黎车展的舞台,与世界一流品牌同场竞技。

根据规划,到2030年,东风柳汽将累计投入200亿元,力争实现海外年销量30万辆的目标。

从一个大山深处的小农机厂,到今天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风柳汽七十年的发展历程,生动地诠释了“自我突围”的含义。

这群造车人,用他们的实干、坚韧和不断的自我革命,为中国汽车工业写下了值得尊敬的一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