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先生的遭遇并非偶然。10 月 12 日,他在杭州提了这辆崭新的小米 YU7 Pro,白色车身还带着新车特有的蜡膜光泽。14 日傍晚,他趁着周末给新车换定制脚垫,手指划过主驾地板时突然摸到一块硬质隆起,按压下去纹丝不动。“当时心就凉了半截,刚开两天的新车,怎么会有东西藏在地板下面?” 他连夜联系金华小米售后,对方让他第二天去义乌的服务中心检测,语气里透着几分不以为意。
维修车间的灯光照亮了那块神秘零件。售后师傅拿起来翻了翻,随口说是 “小问题,可能是工厂装配时掉进去的”,但当余先生追问具体是什么零件、会不会影响安全时,对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余先生当场要求出具书面说明,一是证明车辆没有安全隐患,二是讲清这零件的来源,师傅却摆手拒绝:“我们只能口头解释,书面说明开不了,顶多在工单上备注一句。”
这段全程录像的视频很快传到了网上。有从事汽车零部件供应的网友一眼认出了关键:“这是悬架高度传感器,本质是角度传感器,负责给 ECU 传信号,相当于汽车的‘身高测量仪’。” 根据行业资料,这种传感器本该安装在悬架摆臂与车身之间,配置空簧和 CDC 的车辆通常四个悬架各配一个,用来实时监测车身高度,保障行驶稳定性。“别说藏在地板下,就算安装位置偏移几毫米都会影响数据准确性,怎么会整颗掉进驾驶舱?” 这位网友的疑问戳中了所有看客的痛点。
余先生的态度出乎很多人意料。面对有人提议 “索赔新车” 的建议,他在社交平台明确表态:“我一分钱赔偿都不要,就想要两份盖公章的说明。” 他的理由实在又执拗:“花二十多万买车是为了安心,现在车里藏着不明零件,谁知道还有没有其他疏漏?不给明确说法,开着车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番话引发了大量车主共鸣,有小米 SU7 车主留言说自己的车曾出现电池包凹陷,售后要求换包却要减半质保,还有人晒出方向盘歪斜、车门异响的照片,吐槽 “小米汽车的品控太让人揪心”。
小米方面的回应显得有些被动。面对记者追问,售后工作人员表示 “已经给车主发过短信,但对方没有回复”,却没解释短信里是否包含车主索要的两份说明。有媒体翻出小米此前的品控宣传,其官方曾称工厂建立了 “从零部件入厂到整车下线的全流程检测体系”,与全球一流供应商合作,还引入了高端检测仪器保障质量。但现实却是,本该在悬架上的传感器出现在了地板下,如此明显的装配疏漏竟能通过多重质检环节,难免让人质疑这些宣传是否属实。
更耐人寻味的是小米的 “前科”。2025 年 1 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曾公告小米召回 30931 台 SU7 标准版车型,原因是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异常,可能引发剐蹭碰撞风险。当时小米通过 OTA 升级解决了问题,还被部分媒体称赞 “有担当”。但这次的硬件疏漏与软件 BUG 不同,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环节的管理漏洞,而非后期可修复的程序问题。有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新车内部出现关键零部件遗漏,说明生产线的过程控制可能存在严重缺陷,要么是装配工操作失误,要么是终检环节形同虚设。”
10 月 23 日,事件迎来关键转折。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介入调查,执法人员进驻小米服务中心,调取了涉事车辆的生产批次信息、零部件采购记录和质检报告。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调查重点围绕三个方向:涉事传感器的供应商信息及溯源记录,确认是否为合格配件;小米 YU7 车型的装配流程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或管理漏洞;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汽车生产准入标准。这并非小题大做,按照汽车行业供应商管理规范,核心零部件从入库到装配都应有可追溯的电子台账,任何环节的疏漏都能通过系统查到根源。
余先生的手机里还存着那张传感器的照片,二维码扫出来的一串数字像个未解的谜团。他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会刷新市场监管局的官网,就盼着能有明确的调查结果。“不是跟小米过不去,只是作为消费者,我有权知道自己买的车到底安不安全。” 这种诉求戳中了无数车主的心声 —— 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中,消费者看重的不仅是酷炫的功能,更在意那些看不见的品控细节。
小米汽车的销量神话曾让人瞩目,SU7 交付首年就卖出近 14 万台,但快速扩张背后的质量问题也逐渐显现。从软件 BUG 导致的召回,到硬件装配的疏漏,再到销售环节的配置纠纷,一次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有车主调侃:“买小米汽车像开盲盒,不知道提车后会遇到什么问题。” 这种调侃背后,是对新势力车企品控能力的深层担忧。
汽车行业有句老话:“七分质量靠制造,三分靠售后。” 悬架高度传感器本身是成熟部件,可一旦脱离了正确的安装位置,就从保障安全的 “卫士” 变成了潜在隐患 —— 金属件在行驶中可能摩擦线路引发短路,甚至影响车身结构稳定性。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如果确认此类疏漏属于系统性问题,小米可能面临大规模的排查甚至召回。
10 月 24 日上午,余先生终于收到了小米售后的电话,对方表示愿意 “当面沟通解决方案”,但仍未提及书面说明的事。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先去查看了市监局的最新公告,上面写着 “调查仍在进行中,将依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挂掉电话,他看着窗外停着的新车,车身上的 “小米汽车” 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这件事早已超越了单一车主的维权范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新势力车企在狂奔路上的浮躁与疏漏,也映出了消费者对汽车质量的底线要求。对于小米来说,比起发几条解释短信,更实在的是拿出零部件溯源记录,公开装配流程的监控视频,用透明化的行动回应质疑。
市场监管部门的介入给了所有人一个期待。在汽车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控才是真正的护城河。那些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品牌,从来不是靠营销噱头,而是靠每一颗螺丝的精准安装,每一个零件的严格检测。
余先生把手机里的录音文件备份到了云端,他说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拿到那两份迟来的说明。这或许也是所有小米车主的期待:希望自己买的不仅是一辆车,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安全承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