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国家要对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车船税优惠政策“动刀”了?没错,就在9月底,工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了个重磅公告,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想享受车船税减免的车型,门槛要提高了!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实打实的技术升级。以后想省钱,车子得更省油、更省电才行。
那这波调整到底影响谁?是利好还是劝退?作为天天研究车的老炮儿,我必须给你掰扯清楚。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条条来看,说不定你正看中的那款车,明年就享受不了优惠了!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新能源车,尤其是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这些“可油可电”的车型。以前这类车只要纯电续航够50公里就能上目录,现在直接翻倍——纯电动续驶里程必须达到100公里以上,才算“有条件的等效全电里程”达标。这下那些“凑数”续航的车型可要坐不住了,想拿政策红利?支棱起来吧!
更狠的还在后头。公告里明确要求:插混车型在“电量保持模式”下的油耗,必须比最新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再低30%甚至25%(根据车重不同)。说白了,就是你烧油的时候也得省着点!以前有些插混车一没电就变“油老虎”,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技术不过硬,想钻空子?直接被打脸。
再看电耗这块,新要求也加了码。插混车在纯电模式下的电能消耗,不能超过国家标准的140%或145%。这意味着车企不仅要堆电池,还得优化三电系统效率。光有大电池不行,还得会“省着用”,不然开着开着就“上头”了——电量掉太快,车主心也慌。
那纯电动车呢?虽然续航门槛没变(乘用车没提,但客车和货车有明确要求),但电池能量密度和能耗指标更严了。比如纯电动货车,电池密度不低于125Wh/kg,低温衰减不能超过35%。这意味着冬天续航“打骨折”的情况会减少,技术扎实的车企才能笑到最后。
再看节能乘用车,也就是传统的燃油车或轻混车型。这次调整直接把油耗限值标准升级到了最新的GB 19578—2024,而且是基于更贴近真实驾驶的WLTC工况。简单说,以前还能靠测试工况“取巧”的车企,现在没戏了。油耗必须真真实实降下来,不然连“节能”的门槛都摸不着。
这波操作下来,谁最慌?我觉得是那些技术储备不足、靠“政策套利”过日子的二线品牌。天塌了?不至于,但压力山大是真的。反观比亚迪、吉利、长安这些早就布局混动技术的玩家,DM-i、雷神、蓝鲸iDD这些系统本来就在低油耗上下了功夫,新规一出,反而成了“真香”标杆。
拿比亚迪秦PLUS DM-i来说,纯电续航有120公里,油耗低至3.8L/百公里,别说新标准,就是再严一倍它也能过。而某些品牌同级别车型,续航刚过50公里,油耗一没电就飙到6L以上,这种车以后想进优惠目录?难上加难。消费者也别傻傻盯着“插混”标签了,得看真本事。
还有人说,这不是变相打压插混车吗?我倒不这么看。政策是在引导技术进步,而不是一刀切。你要是真能做到“可油可电还超省”,那优惠照样拿。但如果你只是挂个“新能源”名头,实际开起来比燃油车还费钱,那被踢出局也不冤。
再看新能源客车和货车,要求也更细化了。比如单位载质量能量消耗量、电池密度、快充倍率,甚至燃料电池的启动温度都列得明明白白。这不是在挑选手,而是在筛选“实力派”。以后买新能源商用车,也不用担心“虚标”了,标准一卡,水分全挤掉。
总的来说,这波调整不是为了收钱,而是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国家想看到的,是真正节能环保、技术过硬的好车,而不是靠政策补贴“续命”的老咕噜棒子。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可能选择少了点,但长期看,买到的车会更靠谱、更省钱。
以后能享受车船税减免的车型,基本都是“顶呱呱”的实力选手。你不用再为“谁更省油”纠结,因为能进目录的,个个都是省油标兵。这不比你天天查评测、算油耗来得省心?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政策收紧,你觉得是好事还是坏事?你会更愿意买符合新标准的“硬核”新能源车,还是觉得选择变少了有点劝退?面对越来越严的要求,你觉得哪家车企能笑到最后?你会怎么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