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九月底,荷兰政府那波“抢芯片”的行动,现在看来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了。19天过去,欧洲的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几乎都停摆,大众每天亏损高达4000万欧元。而相反,中国东莞的芯片厂却是全力以赴,不但恢复生产,还带着用人民币结算的新规矩强势回归,表现得挺有底气的。
这根本不是供应链的冲突,简直就是在给全世界上一堂“谁握有真正权力”的公开课,而现在制裁的结果,却狠狠打了荷兰一个响亮的耳光。
12小时破局荷兰制裁
9月30号深夜,阿姆斯特丹情况突然变得不太平,荷兰政府拿出一部早已封存多年的《商品可用性法》,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赶紧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在全球30家子公司的资产。
更令人着急的是,仅仅7天,就把中方老板张学政的董事职务免去了,逼着派外籍董事来接手,速度快得离谱,比欧洲类似案件整整快了三倍,连听证会的记录都没向公众公布。
荷兰的经济部长卡雷曼斯还嘴硬,声称这是为了“保证欧洲芯片供应”,可他压根没算清楚账,安世公司8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在东莞和惠州,全球每年出货量达1100亿颗,其中有七成是“‘中国制造’”。
更搞笑的是,闻泰科技在2019年收购安世以后,光在荷兰交的所得税就有1.3亿欧元,还在德国汉堡砸了2亿美元建厂,帮忙解决了1200个就业岗位。
换来的却是“被抢”,荷兰媒体还搞了个谣言,说“中国想挪用技术、裁掉40%的欧洲员工”,结果拿不出啥证据,只能悄悄把帖子删了。
荷兰总部刚一接手,就打算搞技术封锁,想把中国工厂的数据接口堵死,可没想到安世中国12小时就把限制给破解了。
东莞工厂的贴片机一直运转不停,上海临港的生产线也又新增了三条夜班线,负责维护的德国工程师都忍不住感叹:“这里的自主运营能力比总部还强,而且关键参数都存放在本地服务器上,根本锁不住。”
这份底气可不是空喊的,安世中国早在2023年就装上了备用系统,从封装材料到测试设备,90%的东西都能靠国内供应商搞定,原材料库存也能支撑满负荷生产三个多月。
10月23号,安世中国发出了一封中英文双语邮件,直接向全球客户划定了规矩:芯片可以供,但必须听我的安排。
当天,就有人拍到了东莞工厂门口满满的物流车,都在发往比亚迪、蔚来的路线,可奇怪的是,欧洲车企的订单系统却显示“暂停接收”,甭管怎么说,这场景真挺意味深长的。
三条铁规戳痛欧洲
这边中国工厂一片繁忙繁荣,欧洲的车企却早已乱成一团。大众在沃尔夫斯堡的工厂最先扛不住,9月30日荷兰那边就开始行动,到了10月15号,高尔夫和途观的生产线全都停摆了,每天损失大约4000万欧元。
采购总监在内部会议上焦急得拍桌子,走遍全球23家供应商,结果一个都找不到能填补空缺的。做替代品,车规级认证至少得6个月,而安世中国制定的规矩,个个都戳在欧洲车企的痛点上,根本没得商量的空间。
第一条就是要重新签合同,荷兰总部那份老合同全作废,以后只认安世中国的公章。这一变,顿时把荷兰总部的财路给断了,原本每年4.2亿欧元的利润都泡汤了。总部的大楼里连咖啡机都开始省电,有员工还说“物业都催了好几次物业费了”。
第二条更是够猛的,只接受人民币,美元和欧元都不接收,还得用人民币的跨境支付系统进行交易。大众连夜跑去汇丰银行换了5亿元人民币,毕竟一天停产带来的损失比换汇的费用高十倍。德国央行暗地里也悄悄增加了人民币储备,显然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
第三条,国内的订单当然优先供应,欧洲的订单还得排队,就像那些火爆的餐厅里专属的VIP通道一样。中国的车企货先装车,欧洲客户的订单上显示“预计等待45天”。奔驰急得不行,派亚太区总裁飞到上海,主动提出“预付30%定金”,想优先拿到货。
德国博世的采购总监在采访里坦言:“还能接受,总比停产强,仓库里只剩下三天的芯片了。”
三天时间,小麦和宝马就纷纷签订了新协议,连一直挺傲的保时捷都不得不低头了。他们的电动Macan完全依赖安世的逆变器芯片,一断供一天就损失六百万欧元。
为什么欧洲车企没得挑呀?答案其实藏在产业链的账本里,车规级芯片的封测可是苦差事,赚的钱只占5%到8%的利润。欧洲和美国这些年为了送钱快,把这环节全扔到亚洲去了。
英飞凌的封测厂在马来西亚,意法半导体的在深圳,德州仪器和英特尔的主要生产基地都在成都,欧洲本土的封装产能早就不大了,连封装用的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
荷兰骑虎难下
安世的独特优势可说是非常关键的,它的车规级MOSFET芯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达到了22.5%,而逆变器芯片的占比更是高达40%。一辆燃油车至少需要用到20颗这个芯片,换成电动车的话,差不多要用到接近1000颗。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芯片还得通过AEC-Q100认证,光是高低温循环测试就要做两年,根本没办法随便换。荷兰那边闹腾一圈后,欧洲车企才发现:自己手里拿着设计图,却把“最后一道关卡”拱手让人了。
美国的算盘也打空了,这回荷兰出手背后还藏着美国的影子。九月底,美国刚扩展了“实体清单”的50%穿透规则,把安世纳入管控,想着借荷兰的手堵中国芯片出口的路。
10月4号,中国商务部立即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向安世出口某些芯片,直接把欧洲汽车企业的“门”关死了,连美国通用在欧洲的工厂也受到影响,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人的脚”。
如今荷兰变得是“里外不是人”,欧洲汽车协会联手莱茵集团一块儿起诉,光莱茵一家公司就索赔14亿欧元,得知道汽车产业占德国GDP的8%,这么大一块肉,根本没法扛得住。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绝不豁免也不谈判,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拨通了中国商务部的电话,连句歉意都说不出口,自然没能得到什么回应。
欧盟也坐不住了,10月21号派出贸易委员跟中国商务部开了个视频会,打算用“推动欧企稀土审批”的事儿换个说法,结果被直接打了个对折。
欧盟开了个两小时的紧急磋商,最后只敢摆出个“愿意谈,不想硬碰硬”。毕竟断供超过20天的话,德国的汽车产业就得停摆了,而2025年也是欧洲电动转型的关键时刻。
荷兰这才意识到,自己捡到的并不是金元宝,而是每个月高达200亿欧元亏损的账单,比被冻结的资产多十几倍都不止。
结语
这次荷兰的闹剧,算是给全世界敲了个警钟,现代产业链可不是靠行政命令就能随意控制的。你可以抢总部的招牌,抢不走中国的产能;可以冻结资产,冻不住那1100亿颗芯片的供应链;可以散布谣言,但挡不住车企们排队签协议的热情。
西方一直喊着“自由贸易”“规则至上”,可一遇到利益上的冲突就露出了真面目。而中国用硬实力告诉大家,核心技术加完整产业链才是真本事,人民币国际化也不是虚头巴脑的口号,而是“你不得不换”的刚性需求。
估计接下来,睡不着的可能不光是荷兰人,那些总想着用政治手段卡脖子的势力也该好好掂量一下了,下次要是再动手砸断自家产业链,恐怕真就自食其果了。在现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做法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只会让自己受伤更重。
全部评论 (0)